在湖南汉寿县坡头镇鸭子港中学,有这样一位老师,她用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爱生如子”。她就是徐晓丽,一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妈妈老师”的乡村教育工作者。
徐晓丽的家在学校宿舍四楼,这套不足60平方米的小屋,简朴又陈旧,木门木窗,掉漆的书柜和书桌,却承载着无数孩子的温暖回忆。自2003年,她家接进了第一个孩子后,就有一个房间专门留给那些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这个小小的家前前后后成了44个孩子的“避风港”。这些孩子里,有的孩子是孤儿,有的身患残疾……他们都在这里找到了家的归属感。
徐晓丽和学生们在一起。湖南省文明办供图
44个孩子的“第二个家”充满爱与温暖
2003年,从教10年的徐晓丽调任到鸭子港中学。开学时,发现班上有名学生小东没来报到,她赶到学生家了解情况得知,孩子的父母离婚多年,双方都重组了家庭,因无人照顾,小东便产生辍学的念头。得知原委后,徐晓丽心里一酸,把小东接到了自己家里,一住就是3年。小东成了第一个住在她家的学生。
“最开始,仅仅是觉得孩子可怜。慢慢的,发现这样的方式很有效。”徐晓丽说,小镇的人以外出务工为主,不少孩子缺少父母关爱。她看在眼里,之后便坚持在每学期开学前,对学生进行一次家访。“这样就能了解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我把一些条件特殊的孩子接到家里,和我同吃同住,陪伴着孩子们成长。”
小敏父母离异后,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初一那年,奶奶病逝,小敏变得沉默寡言,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徐晓丽在一次家访中得知了小敏的情况,她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毅然将小敏接到自己家中,用爱为她筑起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在徐晓丽的呵护下,小敏逐渐走出了阴霾。徐晓丽不仅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还在学习上给予她悉心指导。她耐心地为小敏讲解难题,鼓励她勇敢面对生活的困难。慢慢地,小敏从一个内向的女孩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的少女。她不仅顺利考入高中,还在高考中取得了五百多分的好成绩,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小游的故事同样感人。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人将他转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鸭子港中学。小游平时住在寝室,每到双休日或假期,徐晓丽就把他接到家里辅导学习。徐晓丽的家成了小游的另一个温暖港湾。在这里,他不仅得到了学习上的帮助,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徐晓丽为他洗衣、做饭,关心他的生活点滴。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小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如今已研究生毕业,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征程。
徐晓丽的家,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充满爱与温暖的“第二个家”。孩子最多的时候,三张床挤满了房间,徐晓丽与丈夫毫不犹豫地让出了主卧,甚至动员儿子假期住到长辈家。寒暑假期,她开设免费辅导班,为孩子们补课、洗衣、做饭,多年来分文不取。每个学期,徐晓丽还会自掏腰包,购买上千元的奖品激励学生……她的付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徐晓丽给孩子们补习功课。湖南省文明办供图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展现自信
在徐晓丽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受到了平等的关注和尊重。她深知,这些在乡村长大的孩子,需要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被一视同仁地关注,才能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我在课堂上要尤其注意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展现自己,找到自信。”徐晓丽说。她总是主动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发光发热。她相信,只有感受到被珍视,孩子们才会有力量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徐晓丽用耐心和智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她常说:“如果说教书是手段、是过程,那么育人是灵魂、是指针。”在她的引导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
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
生活上,徐晓丽爱生如子、心慈如母;工作中,她更是公认的教学能手。每节课前,她都下足了功夫,精心备课,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她的手写教案堆起来有一人多高。不论工作多么繁重,她总能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
徐晓丽分享教学经验。湖南省文明办供图
在鸭子港中学,徐晓丽不仅是孩子们的“妈妈老师”,也是许多年轻教师的师父。她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带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教学新星。这所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中学,一跃成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学校连续多年出现学生“回流”潮。
“看到孩子们越来越好,就是我最开心的事了。”徐晓丽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她用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乡村教师的初心与使命。她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行之路,也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记者:刘朝灵 通讯员:李张念)
2024年第四季度
徐晓丽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