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书店,成为“精神粮仓”-中国文明网

一座书店,成为“精神粮仓”

发表时间:2025-04-24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
打印:

  暮春时节,在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长江江心的一座小岛上,岛上书店的主理人陈木兰正为岛上书店新址——“粮仓书屋”的启用忙得不可开交。在百里洲,她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爱读书的“花姐姐”。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陈木兰在岛上书店新址——“粮仓书屋”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湖北省文明办供图

  “别人办巡回演唱会,我们办巡回读书会”

  陈木兰曾在百里洲小学举办了一场千人读书会,名为“岛上朗读者”。那天,她请来各行各业喜欢读书的人:警察、医生、作家、农民、主持人……他们穿着各自的职业装站在孩子们面前,讲故事、朗读、表演才艺。

  读书会后,有孩子跑到书屋,对陈木兰说:原来,医生做手术不穿白大褂啊;当作家好像不难,我也可以!

  这不是读书会第一次“走出去”。“乡村读书会就应该走出书屋,到我们生活的土地中去。”陈木兰常开玩笑说,“别人办巡回演唱会,我们办巡回读书会。”

  陈木兰与岛上书店。新华社记者 俞俭 摄

  活动办得很务实——除了面向孩子们,陈木兰还专门为在岛上工作的年轻人、村里的留守妇女办读书会,讲书中虚构的故事,讲岛上真实发生的历史。

  也可以很浪漫——百里洲产砂梨,春天,大家聚在梨花树下读书,春风拂过,花雨飞扬,书声琅琅;夏日傍晚,风吹麦浪,相约田野里读童话。

  陈木兰把活动视频和图片发到网上,吸引了许多远道而来的读者,有人每周专程从江对岸坐船赶来,风雨无阻。

  在岛上走得多了,陈木兰发现,很多孩子没有一张自己专用的书桌,“饭桌、板凳、床,孩子们趴在哪里写作业,哪里就是书桌”。

  于是,在各方支持下,“一平米阅读空间”计划诞生。

  “在有阅读需求的孩子家中,开辟大约一平方米的空间,物质上,提供书桌、椅子、书本、台灯等学习物资;精神上,开展不定期阅读指导、心理疏导等。”陈木兰说。

  怎么确定受助的孩子?陈木兰决定逐一走访。第一次去一个男孩家,邻居们都说这个孩子顽皮,把村里的砖头都翻了过来。

  “为什么翻砖头?”“我在找蚯蚓。”

  接着聊下去,男孩对动物的痴迷,让陈木兰既惊又喜。随后,陈木兰为他量身定制“一平米阅读空间”主题:动物科普。一批精心挑选的书籍,让男孩爱不释手。目前,借助社会力量捐助,“一平米阅读空间”已累计帮助近100个孩子,覆盖百里洲和周边其他乡镇。

  陈木兰与喜爱阅读的孩子们开展户外活动。湖北省文明办供图

  “把物质的粮仓,变成了精神的粮仓”

  这些年,陈木兰在努力拓展岛上的阅读空间。

  百里洲镇刘巷村,陈木兰和团队在村广场亭子里布置了书柜和书。几个月后再去看,不仅一本书都没丢,还多了几个花盆,是村民自发摆上去的,借阅手册上也有借还书的登记。

  在岛上的两家餐馆,他们也打造了公共阅读空间。晚上,大人们在这里吃饭,孩子们坐着翻书……“这在城市里或许很常见,但在农村,实在是一幅动人的画面。”陈木兰说。

  过去在外工作时,陈木兰结识了四面八方的朋友。回到百里洲后,她时常收到捐赠。像一粒种子,6年间,岛上书店接受了无数爱心雨露浇灌,开花结果。

  去年起,百里洲镇政府着手清理一处闲置粮仓,聘请设计团队重新修缮,作为岛上书店的新店店址。4月22日,这座“粮仓书屋”正式启用。

  从“一平米阅读空间”到公共场所阅读空间,岛上书店的“触角”不断延伸。“我们把物质的粮仓,变成了精神的粮仓。”陈木兰说。

  岛上书店新店启用,现场同步开展流动图书进乡村文明实践活动。湖北省文明办供图

  岛上书店的旧招牌上曾有一行小字:“从百里洲,到全世界”。那时,陈木兰希望通过读书让孩子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今年春节,百里洲镇政府在渡口竖立了一块大型广告牌:“从全世界,回百里洲”——这原是一位名叫孙云周的农民读者勉励陈木兰的,如今,每个回乡的百里洲人,下了船就能看见。这是属于他们的乡愁。

  不远处,枝江长江大桥正加紧建设,明年即将通车,届时,开车过江仅需5分钟。不远的将来,这里与世界的连接将更加紧密。

2024年第四季度

陈木兰荣登“中国好人榜”

【责任编辑:高晟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