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義同志1949年出生,1965年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普通一兵成長為團政治委員。1992年轉業到興隆臺區,任區委宣傳部副部長,1997年任區委常委、宣傳部長,2002年任區委副書記,2006年任區委常委、宣傳部長。2011年3月退休后,任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會長、關工委常務副主任。 他參加工作47年來,無論是在部隊守衛祖國邊境,還是在地方做宣傳思想工作,他始終牢記宗旨,忠誠于黨的事業,危難之時沖鋒在前,日常工作盡職盡責,是黨員群眾的好榜樣。他淡泊名利,熱愛宣傳工作,職務安排不論高低,各項工作唯旗是奪,是宣傳干部的好榜樣。他扎根基層,服務百姓,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農民致富的好幫手,是樂于奉獻的好榜樣。他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把理論宣講大眾化,積極踐行先進文化,是工作創新的好榜樣。 他的先進事跡得到了市委、省委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先后被評為興隆臺區十佳優秀黨員領導干部、勞動模范,盤錦市業績突出的縣處級領導干部、優秀黨務工作者,遼寧省勤廉兼優先進個人。
對黨忠誠,是每個共產黨員應該烙入靈魂的畢生操守,是共產黨員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周恩義從1966年10月10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天起,無論在部隊服役,還是在地方工作,他始終牢記黨的宗旨,忠誠于黨的事業,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忠實地履行著共產黨員的職責和義務,危急時刻舍生忘死,職務變動無怨無悔,慈母去世不下火線,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的高尚品質。 1965年,他作為戰士,以五項軍事訓練科目全優的成績名列全團新兵第一。1969年,作為班長,他以政治優秀、軍事過硬,被破格提升為連指導員。在實彈訓練后引爆“啞彈”生死關頭、在國防施工中排除“啞炮”的危險時刻,他總是把安全留給戰友,把危險留給自己。 1972年秋天,周恩義所帶的炮兵連在實彈射擊中,一發加農炮炮彈發射后沒有爆炸,成了“啞彈”,如果不及時排除,會危及附近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他叫上文書董蔭春、通訊員常子華和司機劉幫超,快速趕到目標區,找到了彈著點。這發炮彈重達40多公斤,已鉆地兩米多深,隨時都有可能爆炸。一旦炸響,周圍數十米內的人將粉身碎骨。周恩義立刻下令,讓劉幫超、常子華撤到附近的山包后隱蔽,他和董陽春確定炮彈入地的走向后,用鐵鍬謹慎地挖了起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終于見到了炮彈,他像抱嬰兒一樣小心翼翼地將炮彈抱了出來,放到坑邊,然后麻利地捆好了炸藥,放到炮彈下。他命令董蔭春撤到安全地帶后,接上雷管,點燃導火索,迅速向附近的炮彈坑跑去。當巨大的爆炸聲響徹山谷,彈片、泥土像暴雨一樣砸到他的身上,他立刻成了“土人”。戰士們沖過來,眼含著熱淚和他緊緊地抱在一起。 1992年,43歲的周恩義從團政委的崗位轉業到興隆臺區,擔任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職務連降兩級,身份地位出現較大落差。區委副書記王殿元征求他的意見,他說:“我在部隊28年,一直做政治思想工作,積累了一些經驗,正好發揮作用,能夠為黨的事業做更大的貢獻。”談及降職使用,他堅決地表示:“在部隊我是做別人工作的。請領導放心,咱是黨的人,職務安排不爭官大小,物質享受不爭多和少。聽從組織安排。”他在宣傳部副部長的崗位上一干就是6 年,先后配合三位常委部長開展工作,始終做到擺正位置,尊重領導,勤懇工作,團結同志,默默奉獻。 1995年8月,遼河洪水襲來。周恩義拖著受過傷的左腿一瘸一拐地檢查所有險工險段,日夜戰斗在抗洪大堤上。老家的妹妹一連給他發來了6封電報,都是一樣的內容:“母病危,速歸!”周恩義16歲離家,多年來一直在外工作,和母親相聚的日子很少。現在母親病危,他恨不能一下子飛到母親身邊,給母親喂口水、擦擦臉。然而,此時正是抗洪的緊要關頭,防汛大堤多處套堤、民堤決口,河水水位暴漲,時刻威脅著城鄉人民的生命財產。周恩義手里拿著電報,眼圈濕潤,熱淚奔涌……他決然擦干淚水,把電報悄悄地揣進了口袋,轉身上了大堤。抗洪勝利了,他急匆匆趕回老家,可是母親已經辭世。妹妹哭訴著說:“哥,媽在臨走前,嘴里一直叫著你的小名啊!”他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感情,“撲通”一聲跪在母親的遺像前放聲大哭,悲聲道:“媽呀,我對不住你呀!我也想早點回來,給你老人家盡孝。可是遼河發大水,那么多老百姓面臨危險,我是黨的干部,不能回來呀!”
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名利、地位,黨員干部如何堅持應有的價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周恩義說:“黨的干部應該是一顆螺絲釘,不論擰到哪里,都一心為黨,不求回報,不講代價,不給組織添麻煩。”他職務多次變動,每次都義無反顧地堅守宣傳崗位。他左膝半月板破碎,自己悄悄手術后仍然工作在一線。他熱愛宣傳思想工作,多次得到省市領導的稱贊。 1997年,周恩義擔任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全區的宣傳思想工作連續獲得省市的表彰。2001年,區黨政班子進行部分調整,區委副書記的崗位出現空缺,憑周恩義在區里的威望和能力,完全可以勝任副書記。區里主要領導找他,讓他擔任這一職務。朋友們也勸他,讓他換換崗位。他卻堅定地推薦了年輕干部。2002年,他服從組織安排,擔任了區委副書記。2006年,區委換屆,副書記指數由兩人減少到一人,直接關系到他能不能繼續做副書記。大家認為不管是論能力,還是論業績,他都堪當這一重任。可是,周恩義卻主動找到領導,要求退出,他只說了一句:“把機會讓給年輕人,他們為黨工作的時間更長。”再次選擇擔任了宣傳部長。大家不理解他的舉動,周恩義誠懇地說:“我是老宣傳了。只要是做宣傳工作,為老百姓服務,不管職位高低,我都樂意做。區委副書記的位置是很重要,但從培養干部的角度看,讓給年輕干部更合適。”時任盤錦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的李旭評價周恩義說,“很多人當官是能上不能下,周恩義是能上亦能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無論上還是下,都能一如既往干得那么好。” 2007年元宵節,周恩義迎著暴風雪走了4個多小時,檢查完燈展情況,左腿再也邁不動了。28年軍旅生涯,一次次特殊環境的搶險,在周恩義身上留下很多傷痕。他35年前在一次軍事演習跳越障礙時,他左膝關節受傷,韌帶撕裂,半月板裂開。轉業時,他懷揣著六等傷殘軍人證。多年超負荷的工作,使他左膝的舊疾越發嚴重,左腿時常腫得老粗,少則一周,多則半個月,都得去醫院抽出一二百毫升的積液……同志們把他送到醫院檢查,醫生當場下了診斷:“左膝半月板斷裂,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周恩義心里早已盤算好:抓緊時間做好工作,利用“五·一”長假做手術,不影響工作。主意打定后,他拖著傷腿,奔忙在各個街道社區、鄉村。4月26日,他向區委書記姜冰請假說去檢查身體,悄悄趕到北京301醫院。醫院骨四科主任王志剛檢查了他的傷勢之后,告訴他半月板已經破碎,必須馬上摘除!當時醫院已沒有空床位,周恩義做完手術,就躺在醫院的走廊里。痛苦稍有減輕,就拿起本子,寫起理論輔導材料。王志剛看到這一切,對前來探望的區領導大聲感嘆:“周恩義,鐵人哪!” 周恩義工作作風扎實,雷厲風行。為了使全區思想政治工作規范化,他利用休息日帶領大家深入社區摸底調查,幫助基層總結經驗。他總結出的“健全領導機制、強化大局意識;健全責任機制、強化陣地意識;健全考核機制,強化競爭意識;健全投入機制,強化服務意識”的工作方法,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時任省委副書記的張行湘在盤錦考察工作時,對此給予高度評價,并把興隆臺區的模式作為典型,在全省推廣。為了“勝任”工作,他每天回到家里,都要學理論、記筆記。多年的積累,他寫下了60多萬字的讀書心得,100多萬字的講課教材。 今年,興隆臺區再一次承辦了盤錦市元宵節大型文化系列活動,區領導想到周恩義連續多年負責這項工作,經驗豐富,就請他做顧問。他二話沒說,幫助做好活動計劃、制定活動方案、選擇彩燈樣式、查看焰火燃放地點…… 周恩義的“有為”,帶出了一支優秀的宣傳隊伍,宣傳部80%以上的同志都立過功、受過獎,宣傳部連續多年被評為“文明機關”、領導班子年年被評為優秀領導班子,14名青年干部相繼走上了科級和縣處級領導崗位。
周恩義常說:“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只講奉獻,不圖回報。他每年都抽出三分之一的時間到基層搞調研,聯系群眾,準確把握群眾期待,努力實現群眾愿望,從群眾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在群眾中樹立起新時期基層宣傳干部的良好形象。 1994年冬天,周恩義騎著自行車到裴家村調研,發現村支書裴昌學愁眉苦臉,連忙問起原因。裴昌學說:“農村水稻豐收了,可農民家中的大米卻賣不出去。這么多糧食老在家里堆著換不回來錢,老百姓都沒心思過年,我這個支書束手無策,著急上火啊。”周恩義當場表態:“老百姓是咱們的衣食父母,百姓的事就是我們干部的事。放心吧,我來想辦法。”說完,他騎上破舊的自行車,頂著寒風跑了4次郵局,向他在部隊時的駐地內蒙古巴林右旗巴林石礦、美術公司等單位連發9封電報,請老朋友幫忙。最后一封電報拍過去第5天,兩臺大掛車急匆匆開進了村,村民的12萬公斤大米以每斤高于市場2分錢的價格賣了出去。村民們喜出望外,交口稱贊:“周部長可幫了我們大忙了。”“周恩義是咱百姓的貼心人”。 趙家村是個特殊的村落,城市的快速發展使它成了“城中村”。城市在長大,耕地在減少,村民要變成市民,出路在何方?1993年,周恩義主動來到趙家村蹲點,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根據趙家村的實際,結合發達地區經驗,給村里出了三條計:“發展路邊經濟帶,引領農民包商網,轉移剩余勞動力。”接著又結合華西村經驗,提出建設“趙家新村”。這幾條計策,在上世紀90年代初,可謂驚人之語。在他的鼓勵下,支書崔再仁、主任張國榮帶領村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幾年時間,建起聞名遐邇的“瀚新花園”,率先進入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行列,成為全市第一個億元村。現在趙家村有事,村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們的“高參”周恩義。 周恩義曾先后與3個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東躍村的朱景武因腸道疾病做過大手術,體弱多病,喪失勞動能力。全家一貧如洗,住在別人家的倉庫里。周恩義就自己掏腰包拿出三千元錢,協調鄉黨委、政府和村里給予幫助,為朱家蓋上了新房。然后又給他們出主意,協調區民政部門出資,幫助朱家辦起建材店,過上好日子。朱景武致富后,總想請周恩義吃頓飯或是送點東西表達謝意,都被周恩義謝絕了。后來,朱景武想到了一個“報恩”的辦法:請周恩義給他找個貧困戶。他說:“您幫我們脫了貧,我們也要幫助幫助別人。” 2012年1月22日,農歷臘月二十九,大年之日,陳屯村的大街小巷鞭炮聲此起彼伏,周恩義帶著兒子周雷、兒媳張放和7歲的孫子周煒強,抬著大米、豆油、黃花魚,拿著干果、糖果、對聯,來到他的幫扶對子、72歲的張素蘭家,一家人歡歡喜喜地貼上對聯后,周恩義照舊送給張大姐500元錢。張大姐說:“老周啊,你都退休了,就別來了。”周恩義把兒子、孫子拉到她跟前,誠懇地說:“大姐,我人雖然退休了,但是扶貧的責任不能退。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動了,我的兒子、孫子會接著照顧您。”
周恩義有很多被廣為流傳的“名言”,其中最有名的,是“圍繞中心轉,幫忙不添亂,服務不吃飯”、“要有主動性,不能有惰性;要有創造性,才有先進性。”工作中,他大膽探索、創新宣傳思想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為了使宣傳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周恩義把幫助農民致富當做頭號工程,提出培養政治理論加致富技能的新型黨員,每年拿出詳盡計劃,組織農村黨員進行理論、技能培訓。他精心挑選致富課題,走遍全市所有的種植養殖基地為農民選項目,帶領全區300多名農民代表和村民組長以上干部走出去參觀學習。他親自上門邀請高級農藝師王京平、養河蟹專家曹景方等各方面專家,為農民上課傳授技術。一次辦河蟹培訓班,一位農民聽到高興處,情不自禁地喊道:“我知道我的螃蟹怎么沒的了,原來是叫蛤蟆給吃了!這個班,是咱農民的致富班呀!” 周恩義不斷研究、創造新的理論培訓方式。每次黨員理論培訓前,他都帶著部里的同志深入到城市社區和農村田間地頭,征求黨員的意見,商討培訓的內容,了解百姓所需。回到部里,他把理論變成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認真備課。培訓時,他親自講黨的知識和黨的方針政策,由于內容針對性強,方式如同拉家常,農村黨員聽得津津有味,培訓班的規模越辦越大。培訓班每次開課,不僅黨員爭先恐后,群眾也踴躍參加,教室里擠得水泄不通,走廊里也站滿了人。群眾為此編了套順口溜:“理論變成家常話,黨的政策傳萬家。”10年間,共辦培訓班240多班次,培訓黨員達2萬多人次。 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黨的基本理論指導工作實踐,是新時期黨委理論學習的基本要求。區委中心組學習前,周恩義帶著部里的同志深入基層,圍繞中心工作開展調查研究,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形成報告,呈報區委,使中心組學習既有針對性,又有實效性。他確立的“圍繞農民增收,發展高效農業”的學習課題,使區委區政府及時作出農業結構調整10條規定,受到農民的普遍歡迎。這種“宣傳部立題、中心組學習、書記會討論、常委會決策”的做法給全區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近10年來,區委區政府做出了建立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建設遼河文化產業園、打造石化產業園區、發展現代服務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取得了五年經濟翻兩番,全省城區綜合經濟考核第六、城市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連續6年全省第一的佳績。 2003年,興隆臺區策劃建設文化產業園。當時有人認為盤錦文化底蘊薄,發展文化產業如同沙地建塔。周恩義堅定地認為,把文化作為產業來經營,打遼河文化品牌,是遲早的事。他積極參加文化產業園的籌建,建議以提供調轉工作關系、安家住房補貼、免費使用工作室等優惠條件吸引外地藝術家,不到一年時間,就有11位中國美協會員、國內知名畫家落戶遼河文化產業園,組建了“遼河畫院”。2004年,為打造遼河文化品牌,他帶領以22位畫家為主的隊伍,進行遼河文化探源。他白天帶領畫家考察、作畫,給畫家講解遼河文化,晚上捧著郭達順的《龍出遼河源》進行“充電”。每天高強度的跋涉,他的舊傷復發,左膝關節腫得老高,他咬牙堅持到最后。探源隊歷時一個多月,橫跨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4省17個地市,行程6700多公里,激發了畫家們的創作靈感。在接著舉辦的全國第十屆美術展、深圳國際文化產品博覽會上,遼河畫院的畫家們摘金奪銀,掀起一股遼河文化熱,震動了國內畫壇,“遼河畫派”風聲水起。遼河文化產業園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的高度評價。如今,遼河文化產業園已經形成會展、書畫藝術品交易、教育培訓、文化旅游四大主導產業,成為首批“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 “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遼河文化產業園累計創造就業機會一萬多個,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0多億元。 2011年3月,周恩義退休后,主動擔任了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會長、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一些青少思想品德的缺失,使他憂心忡忡。他說:“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素質,直接關系祖國的命運。”他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了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上。每天走社區進家庭、到學校進班級,跟家長、老師對話,同學生談心,掌握了大量的材料,提出每年在全區“評選100個優秀品德小公民、10個德育教育標兵”活動。2012年2月10日,記者采訪他時,他正戴著老花鏡,一字一字地校對著評選活動文件,字斟句酌地審核活動計劃、評選辦法。在今年興隆臺區的文化工作會議籌備期間,他幫助總結并執筆撰寫了企業文化和社區文化的經驗材料…… 周恩義同志參加工作47年來,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始終保持著熾熱的工作激情,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他身上既有當代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這種共性,又有其作為基層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干部的鮮明個性。他把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體現了黨的基層領導干部為黨和人民利益奮斗終生、無怨無悔的崇高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