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潤,男,1963年12月生,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肝膽脾胃科主任醫師。曾榮獲2013年“全國醫德標兵”、201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2018年成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
敬業精術 堅持傳統中醫特色
醫學中專起點的李培潤懷揣著對中醫的赤誠與熱愛,堅持不斷自我提升,先后完成了大專、本科教育,2012年,在年近50歲時,他考取了為期3年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班并順利結業。
李培潤每天早晨五點半準時起床,背誦中醫經典文選,十年如一日。坐診時,必備門診日志,結合患者反饋,隨時記錄臨證得失;無論多晚,每天晚上堅持讀書、記筆記。他利用相機和計算機記錄臨床資料,幾十年來保存下來1萬余冊紙質病歷和2萬余例電子病例檔案,為日后科研及教學收集了第一手臨床資料。
李培潤以脾胃病作為深入研究方向,通過40年探索,在慢性胃炎、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粘膜癌前病變等疾病治療上積累豐富經驗。他主持研究多項科研項目,研制院內制劑,其中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
薪火相傳 創建傳承創新團隊
2016年成立“李培潤勞模創新工作室”。李培潤通過教學查房,重溫經典,應用經方治療重癥疑難雜病,使年輕醫師樹立了中醫臨床自信。在門診通過師徒二級診療、雙向轉診模式,有效達到了中醫師承和人才培養的目的;工作室現有專家門診1個,徒弟門診4個。
工作室立足師承教育、結合院校教育,突破專業、單位限制。要求繼承人經過三到五年的跟師學習,通過侍診、集中授課、整理醫案、疑難病例分析、獨立臨床等,全面繼承老師的學術經驗。
建言獻策 推動中醫事業發展
作為自治區和銀川市兩級人大代表,李培潤積極履職盡責。2020年聯合提交《關于成立全區中醫藥健康產業園的建議》《關于引進、培養基層中醫藥人才的建議》《關于促進中醫藥發展的建議》三項建議,被列為當年重點督辦建議,為寧夏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建言獻策。
新冠疫情發生后,他參與制定寧夏地區預防新冠中藥方和治療方案,及時投入臨床應用。(責任編輯:劉朝靈 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