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W020130910313254414816.jpg
潘立華
"學生勤務兵"潘立華:默默奉獻30載 大山深處"圓夢人"
在教學點,潘立華是老師,負責所有不同年齡孩子的教學;他是校長,負責教學點的所有事務;他是保育員,每天要給孩子們熱好各自帶的飯菜,農忙季節或者天氣不好時,他還要把孩子們送回家;他還是安全員,多年如一日地堅持每天10分鐘安全教育,下課學生活動的場地有安全隱患,他總是站在高壩前守望。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小事,但每一件小事里都凝聚著最大的愛心。

    走進黃山深處,才知道什么叫做險峻——從歙縣縣城向北進入山區,順著幾乎筆直矗立的山峰之間蜿蜒曲折的小路一直向北,便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巖源。這里山套著山、嶺接著嶺,連接著歙縣、績溪、旌德和徽州“三縣一區”。
  今年56歲的潘立華,是大山最深處歙縣上豐中心學校巖源村吳家坦教學點的老師。工作以來,潘立華多次被評為鄉級優秀教師,榮獲了“縣德育先進工作者”、“縣優秀教育工作者”,縣委書記滕祁源等領導來到這里視察,對潘立華的工作又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賞。一名普普通通的山區小學教師,為何能夠獲得如此高的榮譽,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肯定?

1.圍著大山轉:自創“激情工作法”應對環境挑戰

 

 

潘立華與學生一起舉行升旗儀式

    1976年,家住巖源公社上進坑自然村的潘立華從上豐中學畢業,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經過村民推薦、教育部門審核,年僅18歲的潘立華成了一位民辦教師。
    巖源一帶高山圍繞,平均海拔達800多米,村民們都分散居住在各個山頭上。老屋基自然村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當潘立華來到這個最高最偏僻的教學點時,眼前的教室是一座墻壁殘缺的土坯房,連課桌椅也缺胳膊少腿。潘立華搬來村民的柴火圍住殘缺的墻壁,自己動手找來木板、釘子維修桌椅,開始了長達37年的教學生涯。
  不通車、不通電,每周回家一趟要走2個多小時的崎嶇山路。無邊的孤寂淹沒了他,幾天下來,第一次離開家人獨立生活的他開始彷徨:父母多病、弟妹讀書,每月工資18元,還不如回家幫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擔。
  然而,望著孩子們那20多雙渴望讀書的眼睛,潘立華想放棄教書的念頭有些動搖:自己走了,還會有人愿來嗎?潘立華最終選擇了留下,在這里一待就是4年半。
  “與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待在一起,與淳樸厚道的鄉親們朝夕相處,覺得越來越安心,越干越有勁。 ”從那時起,潘立華自創了一套自我調整、自我挑戰的“激情工作法”:把經歷當砥礪,把學生當子女,明確教學目標,樹立理想追求,提升自身素質,建立和諧關系。白天,全身心投入教學,上好每一節課;晚上,除備課、改作業、自學外,定期家訪,與鄉親們交心交友。
  
隨著時間的推移,潘立華不僅適應了當地“一人一?!钡慕虒W要求和工作環境,打心眼里喜歡上了孩子們,還與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37年來,潘立華先后待過5個“一人一校”教學點,都在巖源老區的大山里。曾擔任過上豐鄉教委主任和中心學校校長的鮑宜濱告訴記者,在他任職的13年里,潘立華從未請過一次病事假,也未提過一次調動要求。

2.圍著孩子轉:亦師亦友,分享飯菜,更分享知識趣味

 

潘立華自制“風車”教具,給學生講形象課

    在巖源一帶,當地群眾主要靠單一的茶葉收入維持生活,日子過得不太寬裕。近年來,大量村民紛紛外出打工,許多村里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們。
  “這學期教學點從幼兒班到二年級,只有9個學生,全部都是留守兒童,其中有5個孩子來自單親家庭?!眳羌姨故菐r源村目前唯一的一個教學點,潘立華作為教學點上唯一的老師,既當老師又當爹媽,在這里整整堅守了12年。
  在教室墻上“學習園地”里,用圖釘釘著孩子們的作業和圖畫。“墻報內容定期更換,每位學生都有作品展出,大大增強了孩子們的學習自信。 ”潘立華說,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特點,探索出了做游戲、講故事、看物識字、當“小老師”等“快樂學習法”,寓教于樂,著重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為了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潘立華把學校當作孩子們的家,精心料理孩子們的吃喝拉撒,與孩子們一起玩游戲、交朋友,讓孩子們每天都在濃濃的親情中開開心心地度過。
  吃午飯的時候,潘老師端出自己的一盤菜,孩子圍過來,瞬間就搶去大半。
  潘老師的房間,總留幾包方便面。有的孩子會偶爾忘記帶飯,他就把自己的飯給孩子吃,自己吃方便面?!芭死蠋熣嫦矚g孩子,孫女也不怕他。老師不能罵,一罵就往他身上爬,吊著脖子不撒手?!贝迕裨S淦成說。而村民許淦祥的孫女原在蘇州讀書,今年也轉回吳家坦。他說,孩子交給潘老師,踏實。

    “潘老師教過的學生,喜歡思考,敢問,性格大都活潑。”上豐鄉中心學校的初三年級老師潘桂林說,更值得一提的是,潘立華的學生都寫一手好字。
  已讀初三的學生潘夢奇說,至今記得小學時,潘老師喜歡帶學生到山里撿樹葉制作“葉畫”,撿各類石頭來想象成動物、景觀等,觀察樹木、花朵、魚蝦等畫畫,學累了就戲水,特別有趣。生動的大自然教學法,也是潘老師的“絕活”之一。
   

3.培養學生愧對家:為遠方的妻子吹一曲《十五的月亮》

 

潘立華每年都為學生畫一張“合影照片”,因為山村沒有照相機,更沒有人會拍照片

啟發輔導學生

  潘老師最看不得孩子輟學,墊付工資也要說服家長,經常在開學時要墊出兩個月的工資,直到次年茶季才能還上。
  潘老師愛音樂,1971年花7分錢買支竹笛。學校沒音響,早上升國旗吹國歌,六一節吹少先隊歌,課余吹曲子給孩子聽。悠揚笛聲,陪著一批批孩子讀完書,走出大山。37年,潘老師送走800多名孩子,有28個大學生,其中包括跟自己在教學點讀書的兒子。

    潘立華的家離學校有七八里路,每周才回家一次,平時就跟孩子們一起睡在教室里。多少年來他都沒睡過床,總是把床讓孩子們睡,他說因為怕孩子睡在桌子上會不小心滾下來。開始的時候,這讓潘立華的家人很不高興,因為他的學生有三四歲的孩子,所以床單上面經常會粘上孩子的小便,而每到周末,他都會把床單帶回家洗。潘老師說,后來做了家人的工作之后就好了。
  提到家人,潘立華心里充滿了愧疚。他說為了工作,一個禮拜才能回一次家。在他剛結婚兩三年的時候,有一次他的妻子干農活的時候弄傷到了眼睛,由于沒有及時救治,現在有一只眼睛已經失明了。潘老師感慨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為了表達這么多年對妻子的虧欠,潘立華特地在結業典禮上為遠方的妻子演奏了笛子獨奏《十五的月亮》。

4.當選“最美鄉村教師”:無意名利,一心牽掛山里娃

 

潘立華向村民展示“最美鄉村教師”獎杯

潘立華夜深人靜時候才備課 

    “過年時,有學生會寄賀卡來,這是最高興的時候?!迸肆⑷A說,2013年8月29日,潘立華當選“最美鄉村教師”。在北京頒發最美鄉村教師獎杯時,給自己送上獎杯的正是20多年前的學生許建煒,他已經是北京一家大型電腦學校的校長。這讓潘老師驚喜又自豪。9月3日,許建煒還專門將潘老師接到單位,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和感謝儀式。
  “潘老師是我們這兒最早一批小學高級教師,教學成績長期以來在各個教學點名列前茅,多次受到表彰。”上豐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鮑宜濱說,30多年來,潘立華一直被派往各個教學點,從事最繁重的教學工作,“他有多次下山甚至調動工作的機會,都放棄了,很是難得?!?
  講到自己的故事,潘立華說:“大山的環境很封閉,山里的孩子想走出大山,就一定要有知識。教學點的老師,承擔著幫助大山里孩子圓夢的責任,所以工作很有意義。這么多年下來,山里的每一戶人家都認得我,都尊重我,孩子們也喜歡我,所以我也非常開心。人家都說我不像是55歲的人,頭發是黑的,臉上也沒有什么皺紋,我說首先是因為山里水好空氣好,第二就是天天跟孩子們在一起,高興!三十多年過去了,要不了幾年我就要退休了。要說有什么心愿,我就是還想多教幾年書。這山里許多家庭都是兩代人跟我念書,老屋基自然村有一家父子都是我學生,再過幾年可能還會教上他們家的孫子。當教師的,能帶上祖孫三代學生,也不容易。” 

道德點評:

 

    透過潘立華老師,我們看到的是中國800萬鄉村教師的身影。如果說今日能夠有越來越多來自鄉村的孩子懷揣著知識走出鄉村,加入到社會流動的大潮,那么,這種勇敢根基于知識,而原初的知識則來自于鄉村教師?;鞔耗喔o花。正是對深山里的孩子懷有這樣一份深情,如潘立華一樣的鄉村教師們,才能默默耕耘在大山深處。 
 
   
(責任編輯:盧陽)

 

 

網友評論
我是一名鄉村初級中學教師,年齡跟他相仿。盡管我們的教育環境迥然不同,但我們可以共享同一種精神、同一種信念、同一種態度和同一種操守,那就是奉獻、鉆研和甘做人梯。
    在感嘆社會冷漠的時候,總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溫暖,讓我們記住和潘立華老師一樣的人,是這些“最美的人”讓我們的社會更美好。
    “用第一抹光線的純凈,為世界畫一雙眼睛”,這是潘立華對職業的理解。愿更多的老師像潘立華一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傳授智慧、傳播文明、傳遞希望,為托舉“中國夢”匯聚強大的正能量。
安徽
上榜時間:2014.02
個人簡介:
潘立華,1958年1月生,1976年起擔任歙縣吳家坦教學點民辦教師,1980年至1982年在歙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之后一直在革命老區巖源村的大屋基、吳家山、道溪和吳家坦教學點任教。先后被評為“歙縣德育先進工作者”、“歙縣優秀教育工作者”“黃山市優秀教師”并被縣政府記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