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挖我們的堤 油管沖斷了就會污染長江
新華社合肥7月14日電(新華社記者徐海濤 程士華 鮑曉菁)7月13日,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農場圩,53歲的方世根平靜地補網、清淤、固壩,仿佛幾天前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從未發生。
7月5日9時,他和幾個鄉鄰親手挖開圩堤,目送滾滾洪水沖向圩內自家的400多畝稻田和2000多畝養殖水面。
“大水一沖,十幾年的心血沒有了。”方世根說,他承包了1500畝水塘養螃蟹,以往每年能上市12萬斤左右,是全家主要的經濟來源。“心疼得睡不著覺。但我不后悔,開堤泄洪是對的。”他的聲音沙啞但清晰。
今年6月中下旬開始,皖江地區連降暴雨,水位猛漲。7月5日,長江安慶站水位升至17.30米,與長江相通的宜秀區石門湖水位同步上漲,與農場圩的水位落差高達6米,隨時可能漫堤。當天清晨,巡查人員發現,農場圩堤壩被洪水“啃”出了一處直徑達1米的管涌!
情況危急!更危險的是,圩段下面還埋設有長達2.08千米的中石化輸油干線,堤壩一旦潰破,巨大的水壓將沖毀管道,漏油會大范圍污染長江下游水域。
險情待解!大龍山鎮防指匯集水利技術人員現場研究,認為唯一的辦法是在管線以南150米外破堤蓄洪,快速降低水壓差,保住國家輸油大動脈。
“這個賬,我們會算!錢沒了可以再賺,這個管道要是破了,后果不堪設想!”正在現場的方世根沒有猶豫,在他的帶動下,圩田里的農戶們都同意掘堤,保管道!
當天9時,大伙和搶險隊員們一起動手挖開了堤壩。瞬間,圩內外水位差開始下降,到當晚降至1米,險情基本緩解。
危險暫時解除,但洪水還沒退去。“這幾天我們一邊繼續防汛,一邊扎網捕魚,養殖場還有十幾名工人的工資要發!”方世根告訴記者,雖然螃蟹沒了,但他們一直在組織生產自救,希望盡量挽回一點損失。
舍棄自家利益為大眾,放下個人傷痛助別人,既是受災者也是志愿者……多日來,在安徽抗洪搶險一線,記者遇到一個又一個堅韌自強、質樸而又偉大的“平民英雄”,在危難時刻綻放出驚人的大勇與大愛。
“自家吃了苦,曉得人家難。與其躲在家里哭,不如幫大家做點事。”7月13日,當記者見到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小龍山社區的受災養殖大戶龍松應時,他正駕船為被洪水圍困的村民送糧送藥。
7月2日,小龍山社區因三沖水庫超水位溢洪,房屋倒塌100多間,農田、公路全被淹沒,多個村民組成為洪水圍困中的孤島。
龍松應家的270畝魚塘與240畝水田被淹,大魚被沖走,水稻顆粒無收。
但第二天,龍松應拿出4800元買了一艘小船,自配救生衣,和妻子跑起了“義務運輸隊”。“村里年輕人大多在外打工,剩下1000多人大部分是老人、小孩,不開船送,他們沒得吃、沒得用。”龍松應說,他沒多少錢,但還有一份力。
從接送病人到運送村民委托購置的大米、面粉、油鹽、手電筒、蠟燭、感冒藥、救心丸……十幾天來,龍松應從早到晚隨叫隨到。“他們都管我叫‘水上超市’!”他笑稱。
記者了解到,除了水災損失,龍松應還欠有30萬元外債。“是搞養殖借的,今年是沒辦法還了,等年成好了再還。”他說,大水當前,現在首先考慮的是怎么幫大家渡過難關。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災難中的黨員群像
已是最后一篇
-
災難中的黨員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