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記者到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采訪。從榮成市區出發,經過四十多分鐘的車程,來到位于內陸山區的埠柳鎮學福村。下車后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民房雖然古樸但卻整齊劃一,硬化過的村路雖不寬敞但卻干干凈凈,房前屋后看不到草堆糞堆,取而代之的是柵欄圍成的綠化帶,一棵棵柏樹在寒風中仍然透著翠綠。
眼下正是冬閑時節,又趕上春節臨近,然而在這本該熱鬧的時節村里卻鮮見村民。“是不是天冷,村民們都‘窩’在家中沒出來?”面對記者的疑問,前來迎接的村支部書記梁濤不置可否,而是把我們領到了新建的社區服務中心。在二樓的培訓中心,我們見到容納百人的房間里座無虛席,男男女女,清一色的農民,無一例外地低頭在本子上記錄著什么。梁書記告訴記者,今天山東省農科院的專家來村里講授地瓜覆膜種植技術,這些村民都是地瓜種植戶,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他們大清早就跑來占座兒了。
種地瓜還得請專家?在村委會辦公室里,梁書記端出一盤地瓜給記者講起了學福村的變化,“這是‘蜂蜜罐’,這是紫甘薯,都是俺村增收致富的寶貝呀。”學福村有400戶人家, 1700多畝耕地,年輕的都在外面上班,村里剩下近800人,年齡最小的都在40歲以上。由于地瓜種植管理簡單,又不用出大力氣,因此學福村的種植歷史很長,技術也很成熟。但因品種不好,市場銷路不暢,村民們大多留著自己吃或者用來養豬,并沒有帶來多大的財富。
2008年,村里依托鎮供銷社成立了地瓜專業合作社,開始引導農民進行結構調整,引進了“蜂蜜罐”、紫甘薯等地瓜新品種,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秧苗、肥料、技術,以每斤高于市場1毛錢的價格收購。訂單式種植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大家種植積極性十分高漲,許多村民還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擴大種植規模,3年內學福地瓜專業合作社便發展社員105戶,種植面積達到4000畝。
在培訓班休息的間隙,記者與村民梁振強拉起了家常:“俺是第一批加入地瓜專業合作社的,當時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反正買農資、賣地瓜也不用俺操心。沒想到當年畝均收入3000多塊,俺六畝地就賣了接近2萬塊錢。今年俺種了50多畝地地瓜。有合作社的幫助老省心了。”“現在這周邊的老百姓都看準了加入地瓜合作社的好處,前來報名的很多。今年,我們將地瓜種植面積擴大到7500畝,再投資60余萬元上地瓜插秧機、覆膜機、拔蔓機,推廣機械化作業。”埠柳鎮學福地瓜合作社理事長王少華說道。
村民梁洪軍今年72歲,他把自家的四畝土地以1200元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種植時節去合作社打打零工賺個千八百塊錢,自家還收購規格差的小地瓜喂養了三頭肥豬,一年收入8000多元。眾多像梁洪軍一樣的村民,使得學福村的生豬養殖頗具規模,存欄量達到3000余頭。
地瓜專業合作社讓村民們的口袋鼓了起來,機械化作業使得村民有了更多的閑余時間。2011年,學福村在市鎮各級財政的支持下籌資230多萬元,建起了社區服務中心,日用品超市、農資超市、衛生室、警務室等一應俱全,讓農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務。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改變傳統的休息方式。如今,每天村民們吃過晚飯便三五成群地來到社區服務中心,看書的,打球的,跳舞的,不亦樂乎。
采訪結束,在學福村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廣場,婦女主任梁玉秀正帶領婦女們彩排舞蹈《開門紅》,準備參加鎮上的春節文藝晚會。伴隨著高亢的音樂,20多名50多歲的婦女們揮舞著彩扇不斷變幻著隊形,臉上綻放出甜美的笑容。這笑容里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滿足,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趙秋麗 林永波 李云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新春的牽掛:記湖南常德石門壺瓶山護林員陳振法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的牽掛:記湖南常德石門壺瓶山護林員陳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