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三分隊隊員在草頭塢山上記錄地質礦化點。謝常才攝
2月2日,農歷正月十一,年味仍濃,浙江省第七地質大隊三分隊隊員龍年新春首次上山找礦。
早上7時許,富春江畔的建德市飄起了雪花。記者和分隊長金乾泰等8個地質隊員一起背著裝著羅盤、放大鏡、酥餅、水等沉重的地質包,手拿地質錘,開始攀登海拔近800米的周家塢礦區草頭塢山。走了不一會兒,山上就沒有了路,地質隊員們一個個輕車熟路,記者卻一會劃破了臉,一會針刺了手,手套上血跡斑斑。
“看,這是石英礦脈,有可能蘊藏著鉬。”9時40分,一直走在前面的金乾泰指著一塊看似平常的石頭說。頓時,大家興奮起來,聚攏在一起,他拿起地質錘,敲下一塊石頭,拿起放大鏡,仔細查看起來。鉬礦是戰略性資源,經濟價值很高,廣泛用于鋼鐵工業和國防等。他拿起有一斤多重的石頭裝進背包,以便回去進一步做化學分析,確定鉬的含量。
初戰告捷,大家受到了鼓舞,繼續追尋礦脈。順著陡峭的山路,我們爬了兩個小時,金隊長和其他地質隊員,一邊爬山,一邊仔細觀察巖石,不時把采集到的標本放到包里。
“你們每天都要這樣爬山采樣?”記者問。
“對,地質勘查就是要多走多看多敲多思。三年前,正是金隊長有意無意的一錘子,在這個地區發現了鉬礦化,揭開了已經為期三年的找礦攻堅戰。”地質隊員藍星說,地質隊員一天爬幾十里山路,甚至上百里都是平常的事。今天的這條上山路不算難走,有時野外普查地灌木和雜草長得太密,走50米的路就要花半個小時,路上碰到野豬、蛇是常事。金隊長從事地質找礦30年來,走過的山路繞地球足有兩圈。
三分隊有17人,80后多達12人。“你們怎么選擇了這個艱苦的野外工作?”“我們算什么!咱們大隊有個高級工程師王敏耀,今年76歲了,退休后還在干,野外工作干不動了,就做室內分析。外面有企業年薪幾十萬請他去,他不為所動,甘于拿幾萬元一年的日子。我們七大隊的傳統,就是地質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業,一輩子就干這件活。”
山越爬越陡,記者已經累得氣喘吁吁,隊員們還在仔細地找礦化帶,看走向。聽說這座山他們已經查了好幾遍了,記者好奇地問:“你們為什么不找個省勁的辦法?”“唉,地質勘查可是個良心活。當年沒有找礦的任務,我們大隊的一些老同志,一等就是15年,每個月只有一點基本的生活費,就是為了對得起這份事業、這份良心。今天有任務了,可不能糊弄。”大學畢業后工作五年多的謝常才說,如果該跑的線路沒有跑到,該標注的地質現象沒有標注,該采集的樣品沒有采集,就會對地質客觀條件作出誤判,不僅錯失發現寶藏的良機,也會為后續的資源開發工作埋下禍根,所以我們說自己干的是良心地質。正是秉承這種良心,他們在被視為“資源小省”的浙江先后找到了經濟價值超過800億元的33個大中型礦床。
中午12點多,我們爬上山頂,簡單吃了一點背包里帶來的橘子和酥餅,開始從另一面坡下山繼續勘查。
“你們平時就吃這個?”記者問。
“是啊,背著饅頭上山,背著石頭下山。我們天天都這樣。有時帶的食物不夠,只能靠野果充饑。”地質隊員賴勝平說。
上山難,下山更難,這回連一人寬的小路也沒有了,面對70來度的陡坡,隊員們身手矯健,左沖右轉,盤旋下山。記者可就慘了,一處陡坡,記者一個腳跟不穩,一屁股坐在地上出溜了下去,一滑就是十幾米,衣服上全是黃泥巴。(記者謝國明 王慧敏于猛 張煒)
- 上一篇:
-
(走基層·一線見聞)紅火的草莓鏈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層·一線見聞)紅火的草莓鏈
- 下一篇:
-
(走基層·公民道德之歌)超越血緣的親情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公民道德之歌)超越血緣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