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90多名經濟日報社記者走進基層,與群眾同行同住、一起回家,記錄了他們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反映出時代的律動、火熱的實踐——
回家,一個樸素而溫暖的愿望。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這個愿望化作了一個簡短卻有力的召喚,讓億萬人跨越千山萬水、不畏雨雪風霜。
當億萬百姓踏上回家之路,我們的“新春走基層”報道也同步展開了。向基層進發,與生活同步,為百姓放歌,從1月10日到2月10日,90多名經濟日報社記者從全國各地出發,匯入到回家過年的農民、工人、學生人流中,深入到堅守工作崗位的建設者、保衛者、服務者之中。與群眾同行同住,一起回家、共享團圓、一同訪親,記錄他們的苦辣酸甜、喜怒哀樂,發掘和反映時代的律動、火熱的實踐。
一個月的時間倏忽而過,一道道清新而富有韻味的新聞報道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262篇稿件、100多幅圖片,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幕幕身邊的感動,一個個充滿希望的故事,共同繪就了一幅勃勃生機的新春圖景。
傳遞關愛溫暖 體驗巨大變化
數九嚴寒,阻擋不了歸心似箭。
數九嚴寒,被關愛與希望溫暖。
回家路上,總有關愛伴隨左右。關愛,是發自肺腑的真誠,是細致入微的體貼,是將心比心的理解。
關愛在人們的手中傳遞,在記者的筆端流淌,滋潤著漫長的旅途。
——愛是默契。1月11日,在零下21攝氏度的寒夜里,記者蘇大鵬、韓秉志登上了從沈陽開往成都的K388次列車。乘務人員與旅客、旅客與旅客之間的關愛,讓這趟超員的列車秩序井然、暖意融融。車廂過道上擠滿了旅客,一位旅客要打熱水但擠不過去,周圍的旅客主動伸出了手,你傳我,我傳他,裝滿熱水的水杯很快回到了那位旅客手中。這樣的故事在這趟運行時間長達43小時11分鐘的列車上屢見不鮮。
——愛滿行囊。準備回上海老家過年的73歲吳阿婆的年貨讓記者吃了一驚,滿滿一提箱外加一大口袋的哈爾濱紅腸、福建香菇、山西狗頭棗、山東金絲小棗……這都是吳阿婆的同事和鄰居各自從自己家鄉專門帶給她的特產。吳阿婆幸福地聊起,住在一個院里的老同事、老鄰居親如一家人。“吳阿婆的行囊里可不僅僅是年貨,全是暖暖濃濃的情誼呢。”記者杜芳感嘆。
——愛是理解。1月20日,正在北京西站候車回家的安徽蚌埠農民劉長興突然發起了高燒, 036候車室的工作人員王琳娜端藥遞水,把他護送上車。“我為人父母為人子女,對待旅客就會更盡一份心,會將心比心把旅客當親人一樣看待。”王琳娜的短短幾句話,讓前去采訪的記者齊慧紅了眼圈。
除夕之夜,萬家團圓。真誠的關愛溫暖著大江南北。
——82歲的王同秀老人在河南省鄧州市白牛鎮的移民新村過了一個熱鬧的大年夜。1973年,丹江口水庫建設,他從丹江口庫區遷移到淅川縣香花鎮,從土坯房搬進了屋架房。2011年6月,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老人又從淅川縣香花鎮搬遷到鄧州市白牛鎮。“到這里以后,當地政府每年補助600元,醫院還給村里老人建了健康檔案,免費體檢。我這輩子移民了兩次,越遷生活越好。”王同秀欣慰地對記者崔文苑說。
——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戰士楊德選笑容滿面。87歲的楊德選告訴記者丁士、蘇民:“國家每個月給我近2000元的補助,看病能報銷,連房子也是政府補貼幫著蓋的。”
——駐守在“世界屋脊”的武警西藏森林總隊新訓支隊里歡聲笑語。來自全國各地的新兵各顯神通,按照自己家鄉的習俗包出了風格各異的餃子。當戰士們舉杯慶賀的時候,記者韓敘、郭存舉發現,屋里沒有了總隊政委唐映慧的身影。詢問才知,政委唐映慧正在外面站崗,靜靜地守衛著戰士的歡樂。
——來賓市的萬名黨員干部邀請萬名農民回家做客。記者童政記錄了這樣一個畫面: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把興賓區遷江鎮雷老村的村民歐律偉、盧艷梅、歐國光請到自己家中,與他們同吃同住。張秀隆說,“你們是尊貴的客人,我把你們邀請到家里做客,就是想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了解你們的想法。”發自肺腑的話語,拉近了大家心里的距離。
新春走基層,記者們收集著濃濃的關愛,也發現和描繪著充滿希望的變化,這些變化清晰可見又意味深長,在這些變化的背后,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成果,是著力改善民生的體現。
——變化,發生在河北平山的小山村。記者雷漢發隨穆振國到河北平山縣穆家莊村過年。穆振國是縣里有名的“養殖大王”。他憑著不服輸的勁頭和掌握的養殖知識,讓當地瀕臨倒閉的養殖場起死回生。“去年咱們特種養殖場的收益是近兩年最好的一年,年收入500多萬元。為了方便業務聯系,咱新買了一輛汽車當‘年貨’。”穆振國指著“途觀”越野車自豪地對記者說。
——變化,發生在山東青島的居民區。記者李春霞走進青島市四方區洛陽街道康居社區低保戶盛江興的家中。在這個家中,一年的房租只需572元。“沒搬進來之前,光房租就要花9100元,現在我還享受著政府的水費補貼和取暖補貼,一年能省8000多元。”住進新家的老盛很滿足。
——變化,發生在山西屯留的紅土地。從北京趕回屯留縣南漁澤村過年的劉晶給記者李哲算起了家庭收入賬:為附近的礦區看山,一年能掙1萬元的工資;家里的小旅館租給了村子對面的工廠,一年能得1.5萬元的租金;幾間門面房,一年也能收入5000元左右。在南漁澤村,像劉晶家這樣的并不少。這個傳統的玉米種植村的村民生活水平大大提升,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問題也得到有效解決。
——變化,發生在桂東南革命老區的村莊里。正月初一,廣西博白縣松旺鎮鵝頸村的外出務工人員自發舉行了一次建設家鄉的聚會。近年來,鵝頸村村民通過外出務工和發展特色養殖,日子逐漸富裕起來,但是進村和村里的路一直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泥濘一片。村民們不等不靠,踴躍捐款修路。不一會兒,開會的村民就捐出了8萬多元。大家還選舉了幾位熱心公益事業的村民作為項目負責人,計劃在清明節前籌集好資金,年內完成全部道路硬化工程。
可喜的變化,在祖國大地遍開絢爛之花。這變化,來自于自強不息的力量,來自于根植心中的希望,來自于百折不撓的努力。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有幸見證并呈現出這些變化,正是這些可喜的變化,描繪著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畫卷。
- 上一篇:
-
記者談“新春走基層”:在路上 收獲希望與力量
已是第一篇
-
記者談“新春走基層”:在路上 收獲希望與力量
- 下一篇:
-
做一個懂國情、對人民有感情的新聞工作者
已是最后一篇
-
做一個懂國情、對人民有感情的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