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執筆記者:朱立毅;參與采寫記者:吳振東、劉金輝、吳濤、陳煒偉、林暉、王賢、田建軍)
開欄的話:用心走基層,用情寫群眾。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新華社今日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陸續播發分赴各地深入基層采訪的記者發回的鮮活報道,通過獨特的視角和生動的筆觸,反映各地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的新舉措新變化,傳遞百姓的真情實感和所思所盼,用身邊人身邊事講述社會前行的故事,努力為讀者奉獻一份能留下美好記憶的春節禮物。
為了回家,她向老板請了四天假,在網上刷了兩天票,提前四個小時來到火車站……她的行李不多,但一背上那把為10歲女兒買的電子琴,她的整個背影就都被遮住了。
這是32歲的四川女工朱靜在上海火車站檢票口留下的一幕。像朱靜一樣,在未來近半個月的時間里,許許多多人將扛起沉甸甸的行李,來到火車站,坐上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時的火車不知疲倦地往前趕,因為前方有個令他們魂牽夢縈的地方——家。
在家里,有朱靜心中分量最重的孩子。2010年,朱靜和幾名老鄉從成都來到上海郊區的一家塑料制品廠做工。工作不算累,一個月收入三千上下,比在老家掙得多,但她說,過完年,就再也不回來了。“離家太遠,總是放心不下孩子,我不想為賺錢而疏遠了孩子。”
在上海打工的三年,朱靜很少去市區,也不清楚這個城市有什么風景。她說:“最美的風景,就在回家的路上。”
而在38歲的袁書紅看來,家人在哪兒,家就在哪兒。因為丈夫在昆明打工,過年加班回不了家,所以她就帶著14歲和9歲的兩個孩子從河南新鄭市龍湖鎮去昆明過年。
29日上午,鄭州火車站2號候車室里,袁書紅帶著兩個孩子,一邊等車一邊吃方便面。為了省錢,她帶著孩子已在候車廳“窩”了一晚,“肯定睡不著,但至少比外面安全,暖和點。”
從28日中午出發,在火車站滯留一晚、候車一天,上車后還得有30多個小時到達目的地,袁書紅這趟過年團圓路要走四天時間,可她的臉上仍掛著微笑:“孩子只有過年才能見見爸爸,再說了,昆明氣候好,咱能去那兒過年,路上辛苦點也沒啥。”
春運路上的孩子讓人心動。“我來廣東半年了!”當記者正在和吳云博的父親聊天時,原本靠在媽媽身上,6歲的吳云博突然大聲說。
29日9時43分,在廣州火車站的站臺上,從廣州開往煙臺的K1160次列車在17分鐘后開動,車廂里擠滿了回家的人。不過,吳云博一家沒有買到坐票,他們得在列車上站將近20個小時才能回到河南許昌老家。
吳云博的父母在廣東佛山工作了近十年,去年才把孩子接到佛山。現在,吳云博在當地一家民辦學校念書。每年回家,買票都是件很費心的事,但今年運氣不錯,夫妻二人打了一次電話就買到了,但那是站票。
“孩子這么小怎么辦?”記者問。
“沒辦法,就讓它坐在包上,我們就站著了。”
“回家路這么辛苦,有沒有想過就在佛山過春節呢?”記者又問。
“怎么說,在外面一年了,就算辛苦一點,總要回家去看看,家里還有老人呢。”
還沒有體會到回家的不易,快要上車的吳云博四處張望,臉上帶著笑容,眼睛里閃著興奮的光芒。
火車站,這個回家路上的窗口,人們匆匆到來,又匆匆離去。
28日,一位大爺在北京站的候車室里突發心臟病,車站醫務室趕緊派人跑來搶救,可沒想到剛緩過來,老人就堅持要趕火車回家。火車站的服務人員推著輪椅往站臺趕,剛進車廂,開車鈴就響了。隔著窗玻璃,人們看到老人抹著眼淚。
29日,76歲的徐錦華老人獨自來到武昌火車站進站口,原來幾天后他要獨自出門,可是他走路不便,行李又挺多,她是提前來打聽該怎么辦的。在得知武昌火車站可以通過微博或12306預約服務時,老人滿意地離開了。
還是在29日,北京西站南廣場的退票窗口,18歲的王玉生退掉了幾天后回家的站票。這是他自己去代售點排隊買的票,可這幾天車票好買多了,王玉生又托朋友在網上買了張坐票。“回阜陽10多個小時呢,這樣我回家就能輕松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軍隊新聞單位“走轉改”活動宣講會16日在京舉行
已是最后一篇
-
軍隊新聞單位“走轉改”活動宣講會16日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