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泉山看共享發展
改造后的泉山區法苑社區,環境舒心宜居。資料照片
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有三好:好山好水好社區。
好山,有云龍山;好水,有云龍湖;好社區,有鮮亮的日子和精彩的故事。
“聽見新區笑,不聞舊區哭”,泉山區有著不一樣的情懷和格局。在許多城市熱衷于打造新型樣板社區的時候,泉山區卻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改造老舊小區。
難以相信這是一個有著20年歷史的老小區——寬闊的水泥路、亮眼的綠化、整潔的院落。1月29日下午,記者走進關莊組團小區,住戶楊琛正打電話,請母親來家過年。“原先小區基礎設施差、垃圾遍地都是、違章搭建嚴重,私家車多了,搶車位等糾紛頻頻發生,住著心情很不好。”楊琛說。
2014年,區里投入90萬元進行小區改造,戲劇性的變化發生了:過去小區臟亂差,百姓不愿交物業費,現在環境好了,大家主動交,小區有了物業服務站。這兩年,泉山區投入兩億元,改造134個老舊小區,今年還將完成全部169個老舊小區的改造升級。老鄰居加上現代物業服務,老舊社區的人有了自己的獲得感。
泉山區的社區治理走在江蘇省的前列,經驗就是投入加創新。“投入加創新”就是老虎長翅膀。法苑社區“社區+”模式以大黨委聯席會議為核心、以新媒體為平臺,將志愿服務與百姓需求“無縫對接”,打通了惠民工程的最后一米。記者來到“社區+”惠民服務站時,63歲獨居老人朱躍明正在用手機“點單”,“動動手指就有志愿者上門幫忙打掃衛生,特別貼心。”朱躍明告訴記者,“社區+”還推出空巢老人家政服務、困難病人家庭病房、雙職工家庭“四點半課堂”等利民便民服務。沒有志愿者,社會治理難有大境界。在服務站,一份“志愿者護照”令人眼前一亮。“護照”記錄了志愿服務的內容和時間,見證了志愿者的每一次善舉。
泉山區委書記趙興友說:“我們都是老百姓的孩子,一定要把經濟發展與張大爺李大媽聯系起來,一定要把主要財政收入投在民生上。”2014年開始,泉山推出了就業惠民、文化惠民、健康惠民、平安惠民、樂居惠民五大計劃。
“五大計劃”直奔主題,把就業惠民放在首位,因為就業是民生之本,十次送溫暖也抵不上一個就業崗位。泉山區在每個社區都建立就業信息庫,僅社區信息資料與有關部門有關單位的對接,每年就解決一萬人的就業問題。
走進泉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小屋”,屋子里擺放著血壓檢測儀、心電圖機等自助式體檢儀器設備。76歲老人袁立庭正在量血壓,“我有慢性腦血栓,常來‘健康小屋’檢查,刷下身份證就行了,不用再去醫院排隊了。”老人說,“體檢完醫生會反復交代注意事項,服務非常到位。”
“健康小屋”已覆蓋泉山區16個社區10萬多人口,被稱為社區里的“私人醫生”。“居民的體檢數據會上傳到數字化健康管理平臺,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供居民隨時查閱。”泉山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列峰告訴記者,“健康小屋”將傳統的醫生管理病人轉向醫患結合,在防控慢性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意識上十分有效,目前超過80%的居民都已建立健康檔案。
對行動不便的居民,泉山區推出家庭病床服務,24小時提供“送入式”護理。在紡南小區居民李懷成家中,醫生譚華正為他進行常規測量,并叮囑他注意保暖,作息要規律。李懷成豎起大拇指說:“我腿腳不方便,譚醫生每周上門兩次為我看病送藥,這么多年風雨無阻。”
“過新年、住新房,跟城里人沒兩樣!”在碧水灣小區,80歲老黨員馬相林拉著記者聊起家常,馬相林是屯里村人,膝下四兒一女,一家子都是農民。9年前,政府開始對屯里村進行城鎮化改造,村民在原先的土地上分房子,馬相林一家分了6套房,原先在外打工的兒女也都回來安居樂業了。
在馬相林家,記者想起了兩小時前在泉山科技園區看到的情景,快速經濟發展與最底層的百姓生活勾連在一起了。趙興友說,徐州一直是勞務輸出城市,我們把產業發展作為命根子,就是要通過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泉山人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
好山好水做伴,發展成果共享,“住在泉山好福氣”就這樣在徐州人口中傳開了。(記者 李春林 鄭晉鳴)
- 上一篇:
-
“只有腳踩大地,我們的文字才更有溫度”
已是第一篇
-
“只有腳踩大地,我們的文字才更有溫度”
- 下一篇:
-
脫貧路上的赤溪村(新春走基層)
已是最后一篇
-
脫貧路上的赤溪村(新春走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