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是這26名青工,平時就像26根樁子一樣深深釘在這荒不見人的大漠鐵道兩旁,挑戰著精神極限,只為養護著太中銀鐵路僅僅59公里的線路。
因地處沙窩,風沙成了工區里的“常客”,365天之中有近百天風沙彌漫。有時一出門,耳朵、嘴里全是沙子,眼睛就是瞇成一條縫還能鉆進沙粒。26名青工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生活,保障穿越沙場的列車安全運行。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2011年太中銀鐵路開通,打通了西北至華北的新通道。但這里沙海無垠,守護鐵路線的他們,既擔心流沙侵入線路,又擔心沙土流失,影響行車安全,因而最急莫過于“治沙”。
胡培是這里的工長,河北娃。他一來工區就帶著伙計們與沙海作斗爭。在沙化最嚴重的線路旁鋪設方格網,以木棍做框架,緊緊扎入沙丘深處,再用尼龍網沿框架打成方格,在每一個網格里移種檸條,填起一道防沙屏障。風吹日曬,當初個個“白面小生”很快變成了“黑臉包公”,然而同時這片“沙洲”也一天天地從黃色變綠了起來。
對他們來說,守在這片沙漠里最讓人“痛苦”的還并不是風沙,而是嚴寒而漫長的冬季。陜北11月就進入了冬季,最冷的時候氣溫達零下30多攝氏度,風刮來臉上像被刀割一樣的生疼,戴上口罩不到2分鐘,呼出的霧氣就在睫毛上凝成了一層薄薄的冰碴。由于氣溫低,“凍土”成了最難解決的大問題。面對這個“敵人”,胡培白天帶領大家處理病害,并通過設立凍害觀測點,分析變化數據,掌握線路凍害變化周期和規律。晚上,他們分析軌檢車波形圖,查找線路病害類別。
工區地處偏僻,但不論生產壓力多大,學業務、保暢通已經是這群青工們的共識。24歲的趙紅偉說:“鮑渠工區雖然苦,但學習能讓人的心沉靜下來,生活工作雖然平淡,但很充實。”
每逢現場干部跟班、師傅帶班作業,他都會結合自己掌握的理論知識反復請教、總結、實踐,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理論技能,每天晚上還堅持把第二天的作業標準與安全卡控項目寫在紙上。趙紅偉很快成為這里最年輕的工人技師。在他的影響下,每天自覺學習業務,定期開展演練已經成為這個青春班組的習慣。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綠色黃金”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綠色黃金”
- 下一篇:
-
基層干部過年忙些啥?
已是最后一篇
-
基層干部過年忙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