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2月3日電(記者任瑋)隨著農歷正月十五臨近,寧夏各地開始準備“鬧元宵”的社火表演。記者近日在寧夏一些農村采訪發現,社火這項傳統民俗活動在與時俱進,表現出新時期農民生活日漸富足、地方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基層民風建設形式多樣等特點。
近日來,中衛市沙坡頭區鎮羅鎮河溝村的文化廣場上,每天都有鑼鼓隊打著整齊的鼓點,為11支社火表演方隊伴奏。舞龍舞獅、旱船、高蹺表演等精彩演出,不時博得圍觀村民的喝彩。
在眾多方隊中,一支特別的高蹺隊伍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隊伍中除高蹺表演常見的老面孔——花旦、小生、丑角以及傳統戲劇中角色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隊員。他們頭戴安全帽,身著工作服,脖子上搭著一條白毛巾,分別手持黨徽中的鐮刀和錘頭形象,在行進過程中變換隊形。
鎮羅鎮文體中心主任石安定告訴記者,這是由工人、農民黨員組成的“好黨員”方隊。此外,“好婆婆”“好媳婦”“好家庭”“好青年”等方隊,通過各自的表演展現和諧家庭、計劃生育、科技下鄉等故事和民風建設成果。為突出全鎮設施農業產業的龍頭地位,社火隊伍中還有16支旱船、8輛彩車組成裝載蔬菜、肥牛等的車船方隊,展現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的“綠色鎮羅”風貌。
“這是鎮上近年來對社火的一種創新。通過紅紅火火的傳統文化活動展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石安定說。
按照我國北方一些地方的民俗,社火隊伍里還要有扮成“春官”的人們報春送福。海原縣曹洼鄉曹洼村的“春官”王海榮,最近正忙著準備“說平安、慶豐年”的說辭。說辭中說:“黨中央政策真的好,改革開放30年,農村城市變新顏,現代生活比蜜甜……”
王海榮說,“春官”的說辭已從原來恭喜發財等吉利討喜的話,變成宣傳農村利好政策、農民生活變化的新文章。“老百姓生活變了,我們的說辭也要變,這樣人們才愛聽。”他說,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期待傳統民俗活動既能體現老祖宗留下的原汁原味寓意,又有改良創新,體現時代特點。
- 上一篇:
-
“我和百姓有個約會”(新春走基層 新風撲面來)
已是第一篇
-
“我和百姓有個約會”(新春走基層 新風撲面來)
- 下一篇:
-
(走基層·一線見聞)“管得寬” 管得好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一線見聞)“管得寬” 管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