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今年春節期間,新聞戰線集中開展了大規模、大范圍的“新春走基層”活動,一大批新聞工作者深入大江南北、沿海邊疆,推出了一大批來自一線、感人至深的報道。從1月10日活動啟動以來,中央電視臺已有600多名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放棄春節休假,兵分160多路奔赴各地,深入基層采訪報道,產生了廣泛而熱烈的社會影響,成為歷年春節報道中民生題材密集、基層內容豐富、故事化表達具有感染力、百姓視角具有親和力、屏幕效果生動的一次大規模新聞實踐。為認真總結經驗、完善長效機制,推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持續深入開展,2月7日,中央電視臺專門召開“新春走基層”活動座談會,邀請參與報道活動的新聞工作者暢談走基層收獲體會。光明日報特別摘登座談會上五位央視記者的發言,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示。
1月4日,通過多方協商,楊立學終于要回了工錢,他買了新手機準備回家過年,記者雷飚(右一)與楊立學(左一)都開心地笑了。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記者 雷 飚:
從去西安拍農民工討薪,一直到《楊立學討薪記》制作播出完,我整整熬了一個月。期間,我既是一名記者,更是農民工的兄弟。
一篇報道是否有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首先在人物。確定楊立學作為拍攝對象的過程,使我懂得要放下身段、用心交流。
12月中旬,我們四路記者外出尋找人物案例。在西安,我花了幾天時間,一直沒有發現滿意的拍攝對象。直到一天下午遇到農民工楊立學,比較符合我們的要求,便開始了初步采訪。頭兩次采訪拍攝中他總是繃得很緊,話也不多。當天晚上,我拿出拍過的素材仔細揣摩,意識到是我的視角有問題。走基層,關鍵是要推倒自己心里那堵墻,走進老百姓那扇門。我和攝像決定做老楊的兄弟、工友,和他一起擠公交,一起上派出所、勞動監察支隊,一起找包工頭。記得他領到錢一張張捋平理順,我說我也要過來好好摸摸,他一把把我摟過來,說:“兄弟,咱有錢了,可以回家了!”。那一刻,我們仿佛成了一個人。
《楊立學討薪記》播出以后,許多網友用“追看”二字來形容觀感:“《楊立學討薪記》太精彩了,真的,央視開始講連本兒的故事,是富有新意和智慧的。”講故事是“新春走基層”報道的核心要求之一,為了講好“討薪記”這個故事,我們塑造了包括主人公楊立學在內的十多個人物形象,在故事情節的組織中選取了三十多個感動點、沖突點、轉折點。節目通過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從多個側面真實還原了農民工討薪的艱難和政府促進問題解決的積極作用。
有人問我,你們為什么不直接給他捐點錢把問題解決。我想,楊立學討薪的價值在于它是一個樣本。客觀、真實地記錄楊立學討薪的全過程,才能反映出農民工討薪的真實難度,才能展示討薪困局背后的利益糾葛和各方角力,才有利于公眾和政府客觀、全面地看待農民工討薪問題,并推動對這個社會問題提供機制性的解決方案。事實上,《楊立學討薪記》直接推動了國家有關部委出臺政策措施。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一位副部長在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要以楊立學討薪事件為契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針對惡意欠薪等行為的攻堅工作。
對于農民工討薪的樣本透視和全景記錄,使《楊立學討薪記》實現了反映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統一,也實現了傳播和導向的雙贏。《楊立學討薪記》在《新聞聯播》中分四集連續播出后,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人說:“中央電視臺出人意料地播出了《楊立學討薪記》,一下就揪住了億萬觀眾的眼球,感謝新聞界推行的走轉改活動。什么是以人為本?這就是以人為本!”可以說,《楊立學討薪記》及其以后的一系列的新春走基層報道,將央視的走轉改活動推向了新高度、實現了新跨越。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我和農民工蹲守買車票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我和農民工蹲守買車票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發現詩人楊成軍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發現詩人楊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