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以來,光明日報連續一周推出的“陜西渭南‘大荔模式’”蹲點系列報道,進一步引起陜西省委書記趙樂際的重視。3月31日,他來到渭南市大荔等縣深入調研,強調渭南市要以建設“陜西東大門”為契機,深入貫徹今年中央1號文件,總結推廣“大荔模式”,加強和創新農業科技服務,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陜西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魏民洲等參加了調研。
“大荔模式”是由渭南市大荔縣政府和荔民農資連鎖公司探索,由省科技廳培育、提升的農業科技服務新模式。其核心是由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實現了農技農資雙向服務、農副農資雙向流通、農業科技雙向推動,實現了政府、企業、專家和農戶四方共贏,具有很強的活力和生命力。
“大荔模式”運行四年來,一直受到陜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重視。今年,陜西省委更是把它作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構建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寫進“一號文件”,要求在全省予以推廣。趙樂際一直牽掛著“大荔模式”的運行情況。看到3月25日以來,本報連續刊發的《“大荔模式”的聚變效應》、《小村里來了大專家》、《這種講座“真解饞”》、《這樣的農資銷售便農利農》等系列報道后,趙樂際又一次被觸動了。“大荔模式”的實際效果到底怎么樣?群眾是不是真滿意?它有沒有生命力,能不能可持續發展?趙樂際決定專門抽出時間,到大荔縣進行調研。
3月31日上午,趙樂際一來到大荔縣官池鎮北陽村荔民農資連鎖店,就與店長王志清、技術員拜新全親切地交談起來:“有哪些服務內容?”“銷售農資,指導施肥用藥。”“有幾個技術員?”“一個專職技術員,還有科技特派員和專家團隊。”“效果咋樣?”“去年銷售額40多萬元,為農戶節約成本4萬多元。”“農資質量怎么保證?”“店里有臺賬,買賣有小票,出現問題都可以查。”一問一答間,縈繞于趙樂際書記心頭的一個個疑問,被一一解開。
調研途中,趙樂際兩次臨時停車了解農業生產情況。他走進華陰市華西鎮路邊的農田,詢問正在噴灑農藥的劉勝本,承包了多少畝土地、每畝投資有多少、小麥吸漿蟲病怎樣防治。當得知今年渭南市吸漿蟲病比較嚴重時,他要求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及時加強防治。在大荔縣官池鎮石槽村石建軍家的果園,趙樂際詳細詢問了杏樹品種、產量和種植收益,以及肥料來源、測土配方等情況。隨后,趙樂際來到旁邊的黃花菜地,與王根旺親切地拉起家常,詢問黃花菜生長周期和功用,了解價格和銷售情況。他說,渭南是黃花菜優生區,要加強產供銷服務,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在荔民公司總部,趙樂際聽取了“大荔模式”的介紹,考察了測肥實驗室和零售配送中心,并通過網絡視頻非常認真地觀看了病蟲害遠程診斷過程。他表示,今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發揮科技對農業的作用,“大荔模式”把政府、企業、專家和農民相結合,把科技服務與現代手段相結合,建立了基本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幫助農民解決了農業生產中的困和憂,找到了一條多贏路子。趙樂際還表示,“大荔模式”之所以好,就在于它的內在激勵機制。它以企業為載體和支點,以利益和服務為杠桿,盤活了“農技單位有人才,缺經費,技術進村入戶難;民營企業有資金,想服務,缺技術支撐;農技人員有技術,缺平臺,深入實際難;農民群眾想致富,缺技術,產業效益提升難”這一盤棋。
趙樂際在調研中指出,近年來渭南市各縣發展思路清晰、都有抓手,農業現代化和縣域工業化、城鎮化同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他希望渭南市抓住省里支持渭南建設“陜西東大門”的難得機遇,認真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推動縣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記者張哲浩、程偉光、袁于飛、杜羽)
- 上一篇:
-
空心村 不能一棄了之(傾聽·行進中的基層回聲)
已是第一篇
-
空心村 不能一棄了之(傾聽·行進中的基層回聲)
- 下一篇:
-
發揚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記“走轉改”報告團全國宣講活動
已是最后一篇
-
發揚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記“走轉改”報告團全國宣講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