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傳承著歷史,文化引領著未來。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政府工作報告又強調要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煙臺市市長王良代表:讓文化“育民惠民樂民富民”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民生是改善民生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工作。煙臺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突出文化“育民、惠民、樂民、富民”主題,深入推進文化大市強市建設;突出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堅持以魂強體、以德潤人、以神聚力,努力實現“文化育民”;抓好大型文化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推動公共文化資源、文化服務向農村和基層傾斜,努力實現“文化惠民”;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專”“群”結合、“送”“種”結合、“樂”“教”結合,努力實現“文化樂民”;突破性發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現代傳媒、動漫創意、文化演藝、文化旅游等主導產業,抓好文化產業園區和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努力實現“文化富民”。 >>詳細
·東莞市市長袁寶成代表:東莞人要成為文化上的“大富翁”
東莞和東莞人都要成為文化上的“大富翁”,市級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作為“文化東莞”專項資金。我們連續兩年將示范區創建工作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還在全國率先把公共文化示范單位的創建工作推進到了鎮(街)、村(社區)和企業等基層單位,目的就是要暢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詳細
·上饒市市長潘東軍代表:沒有“美麗市民”就沒有“美麗城市”
市民的舉手投足,都是城市文化的表現。沒有“美麗市民”,就沒有“美麗城市”,所以我們提出要大力加強文化建設,用文化浸潤城市。“建最美上饒市,做最美上饒人”要特別注重文化培育和文化保護,真正凸顯上饒文化特色,繁榮發展文化產業,以獨特的城市文化熏陶人、激勵人、塑造人、感染人。 >>詳細
·太原市代市長耿彥波代表:留住城市的文化記憶
“我們所做的古城修復和保護,是為了留下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耿彥波語調平緩。他說,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有其自身規律和特色,不能離開本土實際抽象地談,這有害無益。就古建筑來說,大都是土木結構,這與西方的石頭建筑不同,土木結構容易遭水火等自然破壞,容易腐朽,大都要不斷進行修復,這符合中國建筑的客觀實際。另外,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整體美,渾然一體的神韻美,這和西方個體的宏大審美不同,我們的修復是整體性的。 >>詳細
·柳斌杰:如何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
鑄造文化之魂,讓中國人在精神上立起來。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貫徹到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創造、選擇、提倡、傳播引導社會風尚和照亮人們心靈的先進文化,大力傳承愛國主義和改革開放精神,積極推介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傳播真理和科學技術的優秀作品,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服務。 >>詳細
·李修松委員:將文化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
文化如水,影響人們的自覺行為。探索文化創造需要進行頂層設計,文化創新應當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樣推動的文化創新,會使我們民族文化創新性增強,會使人民涌動創新激情,自發進行各種創新,從而帶動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以及方方面面的創新,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發展中攻堅克難,破浪前進。 >>詳細
·文化界代表熱議:文化強國,我們該做些什么?
“文化強國需要人人參與,為文化建設做點實實在在的事。”黑龍江省安達市勞轉辦工人那輝說。那輝介紹,這些年來,安達市的文化建設有了質的變化,群眾文化開展得有聲有色,文化產業逐年上臺階,文化設施建設實現了全覆蓋。“這都是我看到的,在廣場、在禮堂、社區文化室,每天都能看到手拿各種樂器吹拉彈唱的人們。就連我這個平時不怎么喜歡運動的人,也架不住秧歌隊和健身操的誘惑,主動加入到里邊。” >>詳細
·連線基層·我們在看兩會:中華文化代代相傳
福建省文化產業學會副會長、協和學院院長袁勇麟教授最關注的是“扎實推進文化建設”。他說,政府把文化改革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而傳承和發揚優秀文化,打造優質豐富的文化產品,是文化工作者,特別是社會科學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作為高校教師、一名文化傳播者,我們要更加注重加強自身的文化涵養,感染和帶動今天的大學生,讓中華優秀文化代代相傳。”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