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文化不只是“三館兩院” 要提升世道人心
發表時間:2013-03-13   來源:光明日報

  3月5日,河北石家莊。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又一次走進影院。16年前,這部電影意外地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16年來,它已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播出了40遍,依然吸引著無數人,打動了無數人。

  就在同一天,上海青浦。中國首部實景園林昆曲《牡丹亭》正在籌劃今年赴法國、德國的巡演計劃,要讓傳統的昆曲藝術“姹紫嫣紅開遍”。由譚盾和張軍擔綱制作人的這出展現園林之美的《牡丹亭》,自2010年起已上演100余場,成為一張余韻綿長的文化名片。

  是什么,讓它們擁有如此長久的動人力量?是什么,賦予它們超越種族和語言的魅力?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成共識的今天,如何在“文化熱”中保持清醒和沉著?如何讓文化真正發揮應有的價值和功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就此發表了見解。

  文化不只是“三館兩院”,更是一種自覺、一種良知

  穿越30多年的《父親》的眼神——2月26日,中國美術館,一位參觀者在羅中立的油畫名作《父親》前駐足良久。這幅曾經感動整個中國的畫作,成為中國現代繪畫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一面是一些地方持續高漲的文化建設熱情,文化園區遍地開花,不少出現同質化、空殼化傾向;“文化是個筐,啥都往里裝”,求大、求快的“文化GDP”心理隱隱作祟。一面是人們對精品力作的追捧和渴求,對人性中善良、美好的呼喚。文化的本和末、體和用,需要更加理性的認識。

  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委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特殊印記,文化有直指心靈的力量。那么,文化最核心的是什么?所謂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文化是一種自覺,一種良知,或者說善良。

  文化在當下有點本末倒置了。以為每個城市有“三個館”“兩個院”就是文化。“三個館”是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兩個院”是音樂廳、大劇院。不管是否用得著、用得好,以為有一流的硬件設施,有外國人設計,就是文化自覺。其實,這體現的是不自覺。

  現在,林林總總的現象讓人們糾結、不如意。為什么?因為真實的文化精髓被忘卻了。如何用文化體現“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今天我們的文化表達有多少能直達心靈,體現這10個字的理念?不是我們的民族缺乏這些元素,而是這些元素被熟視無睹,被相當程度邊緣化了。

  這些天,根據150多年前法國作家雨果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悲慘世界》正在國內熱映。吸引人們的是什么?就是文化中的從善如流,就是人性的善良和惻隱之心。而這一切,中華文化的元素中都不少,我們缺少的是深刻、動人的表達。縱觀世界文化的發展,文化如同一本大寫的書,這當中有自覺、有善良、有寬容、有勇氣,絕非那些虛幻的大節大慶、大建筑大制作大場景所能比擬。

  文化要走出卑瑣和平庸,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

  電視熒屏的“家長里短熱”——近年來,婆媳、姑嫂等題材的家庭倫理劇泛濫熒屏,天天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好像一天不打鬧不吵架,就不叫過日子”,看似力圖展示生活的真實,熱鬧之后留下的卻只有卑瑣和平庸。

  好的文藝作品能夠引領靈魂和人格的健康向上,讓群眾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文藝工作者的職責不僅僅是生產優秀的文藝作品,還要把作品中的美講給大家聽,傳播這種美,進而讓精神之美外化于形。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廖奔委員: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一旦國力強盛、時代強健、精神自信,文藝發展就具備了寬松的環境,猶如一場甘霖,頓時讓草木蔥郁。整體而言,如今的文藝創作正處在草木蔥郁的階段。中國在國際上已經樹立起了良好的文化形象,滿面春風、從容不迫。

  但同時也得承認,問題還有不少。比如社會行為失范、公共道德失衡等,扭轉其勢頭不是僅僅依靠行政力量就可以奏效的。文藝工作者需要擔負起自身的責任,發出自己的聲音。大家應互相溝通、加強探討,最終達成基本共識,編織成一曲動聽而婉轉的“交響樂”,最終有助于世道人心的提升。

  當前的文藝創作,應該對傳統文化保持足夠的自信。優秀的傳統滲透在每一個人的基因里。盡管文藝領域存在一些亂象,這是一個難以避免的“時段”,難免會聽到刺耳的聲音,難免會看到刺眼的色彩。但社會輿論隨時自發地產生著制衡作用,一旦出現了違背文藝創作規律或侵犯道德公約的作品,在任何一個角落里,都有警惕的眼睛。而且,理性的訴求越來越強烈、越來越集中、越來越有力。這種力量,源自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內在文化心理。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施大畏委員:

  一個社會中,從最小事到最大事,處處皆文化。文藝工作者就是將文化具體到一張畫、一本書、一種表現手法里,呈現給群眾。同時,文化又不僅僅是幾張畫、幾出戲的浮面要求,更是塑造核心價值觀和提升公共道德修養的內在需要,讓人們從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心靈的滋養。文化不是自娛自樂,文藝工作者更要當好價值傳播的橋梁。有了服務意識,心就會變得廣博有力。

  文化是“慢工出細活”,要春風化雨、水到渠成、久久為功

  一個老百姓的館——“幾年前的大年初一,我去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正趕上作家程乃珊在作講座,談文學。我看到的是,居民坐了滿滿一屋,聽得津津有味。我在想,這個館是老百姓的館,文學和大眾在這里碰撞,擦出了火花。”

  這是采訪中施大畏講起的一個故事。過去5年,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初步建成。下一個5年,政府如何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這一課題。

  中國文聯副主席奚美娟代表:

  讓文化抵達每個人的心靈,提升整個民族的文明和道德素養,需要我們每個人多做些實實在在的工作,滿足群眾對“文化民生”的需求。高樓大廈一年兩年就能拔地而起,而文化則是“慢工出細活”,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春風化雨、水到渠成、久久為功。提升每個個體的文明程度,就能在人類文明的階梯上往前走。一步步去做,哪怕慢,也是在往前推進。

  周漢民委員:

  文化應是勿需別人提醒的善良,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應是善良、從善如流。當中國連續三年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貢獻的同時,我們也要思考,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是否跟得上?可以說,對文化的思考,是對中國走向未來的根基和勇氣的思考。

  “天意君須會,人間要好詩。”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傳統,滋養著社會的道德心靈,塑造著城市的品格氣質。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文化的堅實支撐。堅守文化追求,傳播正能量,建設軟實力,方能成就一個文明的厚度、深度和高度。(記者 顏維琦 王國平)

責任編輯:李雪芹
更多
  1.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1. 相關報道
  1. 新聞聚焦
  1. 聯盟聯播
  1. 深度評論
  1. 專題活動
  1. 身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