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朱德之孫朱和平:爺爺是農民工成才的榜樣
發表時間:2014-03-11   來源:北京晨報

  原標題:紅色后代聊家風說提案

  幾年來,每逢全國兩會,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都備受外界關注,有時在會場外甚至被媒體包圍得寸步難行。其實,不僅是毛新宇,“紅色后代”在兩會上還有很多。他們是一群有著鮮明時代烙印的人,有著特殊的人生經歷,卻普遍低調隨和、認真履職。2014年,中國改革再次走到關鍵節點,北京晨報記者采訪了三位全國政協委員、同時也是“紅色后代”,聽他們聊聊家風、改革與自己今年的提案。

  周秉建(全國政協委員、周恩來總理侄女):

  要把我們像小土豆一樣放到群眾中去

周秉建(全國政協委員、周恩來總理侄女)

  周家家風:不搞特殊化

  周秉建印象中的伯父周恩來,對待屬下子女非常和藹可親,對待晚輩也十分關愛,但這種關愛更多體現在嚴格要求上,囑咐他們不能搞任何特殊化。“伯父曾經對我們說,‘要把你們像小土豆一樣放到群眾中去’。”

  周秉建是周恩來胞弟周同宇之女。1968年8月,她初中畢業后,從北京到內蒙古牧區插隊。在此之前,一直在北京生活的周秉建會經常到伯父家串門。因為伯父周恩來的工作非常繁忙,印象中和伯父交流最多的時間是在飯桌上。內蒙古牧區插隊期間回北京,吃飯時伯父常會問起牧區的生產生活情況。

  “伯父對待至親的六個侄兒侄女,都像自己孩子一樣,要求非常嚴格。”周秉建回憶說,上學時他們在學校填表格,都不會把伯父的名字寫上。哥哥姐姐在郊區上學,都是公交車往返,從來沒有派車接送過,周家子女上學的原則是“考什么分,上什么學”,沒有特殊化,該下鄉下鄉,該工作工作。她和哥哥周秉和先后響應國家號召到內蒙古和陜北插隊,伯父在繁重的國務工作中,專門抽出時間為他們踐行,再以后,六個兄弟姊妹都從事著非常平凡的工作。

  “伯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倡導晚婚晚育,說不要生太多兒女給國家添負擔。”周秉建說,自己結婚很晚,也只有一個兒子。兒子從小就很獨立,大學畢業后和同伴一起創業,現在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軍隊反腐敗應該更嚴厲

  作為婦聯界的政協委員,周秉建今年帶來了多份提案。她提出加強婦幼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同時還呼吁中國應降低剖宮產率。

  談到國家的改革,周秉建認為,國家就是個大家庭,家里有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企業家等不同的成員,也要重視家風建設。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加強公職人員反腐敗問題講得很具體,但在談到對軍隊建設的要求中,雖然提到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建設,但沒有明確提到反腐敗,應該提出明確的要求,“軍隊是國家的武裝力量,也是人民子弟兵,不是世外桃源。”周秉建說,軍隊腐敗會破壞國家的“家風”,更應引起重視,對于軍隊的反腐敗應該更加嚴厲。

  朱和平(全國政協委員、朱德元帥嫡孫):

  爺爺是農民工成才的榜樣

朱和平(全國政協委員、朱德元帥嫡孫)

  德字貫穿于朱家家風

  “忠誠,厚道,勤奮,努力”,從小就在爺爺朱德身邊生活的全國政協委員、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朱和平,對爺爺的品德,他耳濡目染。朱和平說:“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風格,對一個人的影響也是終生的,這八個字就是朱家的家風,貫穿其中的是一個德字”。

  朱和平說,朱家祖祖代代都是農民,到爺爺這一代是晚清時期,已經成為了佃農,也就是完全的“打工族”,十分窮苦。爺爺曾寫過一篇文章寫到,即便如此,他的母親還能省下一點糧食去救濟人,家人非常善良。

  朱和平說,爺爺出生在這么窮困的家庭里,上學開始就身無分文,一個“打工族”在30歲時就當上了少將,“他就是農民工成才的榜樣”。而在高官厚祿的情況下,拋棄一切,投身共產黨,更需要極強的理想信念與意志品格。

  應雜志的約稿,朱和平已經完成了一篇8千字的文章專門談論家風,兩會后將公開發表。他透露,文章中除了講到爺爺的理想信念,也會談到爺爺怎么處理愛與憎、貧與富、情與愛、親情與友情等等。

  當偉人后代壓力大

  朱和平坦言,當偉人后代壓力大。“作為偉人的后代,百姓對你的要求就會很高。”因為他們對偉人很崇拜,特別是對開國元勛。“不管走到哪里,人們很自然就會將朱德和我聯系在一起,從我的一言一行中看看有沒有朱德元帥身上的影子。”

  朱和平說,還有一些老同志,他們現在見不到這些偉人了,見到他們的后人,就會把對偉人的思想感情轉移到后人身上,提出很高要求。偉人后代在各方面,包括舉止言談,都要盡量做得好一些。

  勞動者是創新的核心

  身為教育界別的委員,朱和平更關心教育領域的改革。他認為,我國有1.4萬多所職業院校,每年招生1千多萬人,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

  朱和平說,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問題是勞動者的素質。正因為如此,國家正在研究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他個人認為,職業教育加上體系兩個字,就不只是職業教育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上下銜接,和工廠、企業相連接,將職業教育融入到整個經濟發展中去。

  周幼馬(全國政協委員、“紅軍醫生”馬海德之子):

  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周幼馬(全國政協委員、“紅軍醫生”馬海德之子)

  年過七旬的老小孩兒

  在政協對外友好屆小組討論時,周幼馬委員一直坐不住,拿著相機不時給發言的委員拍照。雖已年過七旬,卻像個老小孩兒。這也許與他身體里一半的美國血統有關,生性樂觀好動。

  周幼馬是生在延安窯洞里的第一個外國友人的子女,父親是則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他的父親就是救治過數萬紅軍與抗日戰士、在延安給毛主席看過病的馬海德,后來更被認為是“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1936年,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公正的外國記者和一名醫生去陜北實地考察,那位記者叫斯諾,那位醫生就是馬海德。提起自己的家風,周幼馬覺得,父親留給他最大的影響就是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他不愿在機關里當官”

  周幼馬說起話來既有美國人的幽默,又有北京人的俏皮。他對北京晨報記者這樣形容自己的父親和家風:“他是很特殊的一種人,全世界里都算新鮮。他的家風是什么,就是一生為中國的窮人、困難的人、需要幫助的人去做事。”

  周幼馬說,“解放以后,父親身邊的人都是領導人,按說該享福了。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醫生,他不愿在一個機關里當官。他又出去看病,救助麻風病人。”他說,父親去世后,母親繼續做幫助麻風病人的事情,成立了馬海德基金會。“現在我母親跑不動了,我就要幫母親去做這件事。”

  新一輪綠色革命的起點

  周幼馬認為,中國科學家首創的高等植物染色體雜交技術,可能是新一輪綠色革命的起點。“這種技術將使我國多一種更加安全、高產、營養的糧食安全保障手段。”

  周幼馬說,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國家穩定的頭等大事;實現糧食生產的自給自足才是糧食安全的根本保證。他說,要依靠我國僅有的18億畝耕地養活13億人口,科技進步是重要途徑之一。在改造植物手段方面,除了目前爭論較大的轉基因技術以外,就是以雜交稻和雜交玉米等為代表的有性雜交育種了。(晨報記者韓娜 王歧豐 文并攝)

責任編輯:王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