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在此次全國兩會上,也有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其標準化均等化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今年的提案是關于加強統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建議。他表示,經過多年努力,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已經初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但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仍制約著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發揮。 陳力認為,必須要從建設國家層面的公共文化統籌協調機制著手,對公共文化資源、資金、技術、人才隊伍、管理服務等進行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全面整合現有資源,逐步將多頭投入的文化項目進行一體化管理,并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考核。此外,在體制機制上因地制宜進行改革和創新,如圖書館界的“總分館制”,有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和均等化水平。 “文化投入應該是長期、持續的,不是只送幾本書下基層就可以了,需要專人管理和后續服務。當下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根據老百姓實際需求提供文化服務。”陳力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趙韓則認為,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必須從運營機制上打破舊框框,激勵文化場所的經營者們主動走向社會,走近老百姓。應分類引導,促進文化需求和供給真正對接。另外還要創新運行機制,探索建立文化事業單位的法人治理結構,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各界代表、專業人士參與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告訴記者,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窗口,中國美術館一直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和均等化。“去年我們舉辦了學術講座、‘帶你看展覽’等公共教育品牌活動,很多觀眾都喜歡。”他認為,通過公共文化服務,使文化欣賞、文化傳播、文化交流更多地惠及社會,是所有文化場館的責任。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晉中市副市長辛琰建議制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配套政策,盡快出臺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她表示,目前,基層文化場所建設覆蓋面廣,有些實現了鄉村文化場所全覆蓋,但也存在利用率和達標率不高、分布不均衡等問題。為此,她建議盡快制定各級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標準和服務標準,標準要適度超前,兼顧中西部經濟條件較差地區。她還建議加強對民辦文化機構的扶持引導與規范管理。民辦文化機構作為公共文化的新鮮血液,機制更為靈活,可以為群眾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文化服務,社會效益明顯。政府可以購買民辦文化機構的文化服務、文化產品,同時也要對其加強管理,加強對相關機構的登記、備案,以及對營業內容的審定、檢查。 由于經常下鄉寫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院長田黎明,始終心懷鄉情,今年他的提案便是發展中國鄉村文化生態的建議。“這也是我多年來一直關注的話題,我走過的鄉村很多,深感城鄉的差距和文化的失落。中國人文精神的源泉在鄉村,當下鄉村也是藝術家靈感的重要來源,可現在水污染了,山挖掉了一半,人文資源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如何做好鄉村的文化生態建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鄉一體化,從而讓農民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務,田黎明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政府應該進行村莊文化生態系統性評估和立項。村莊經濟發展項目與生態文化建設規劃的實施,應以保護村莊的原生態地貌結構和歷史遺存、保護自然資源為前提,行政部門和專家應該達成共識,并派專人監督實施。村莊應該續寫村史、家譜、建立圖書館等,發揮本村文化人的作用。要保護和發展風俗、村慶、節慶日等特色傳統,設立村莊花園等室外活動中心,讓村莊集市成為文化展示場所。 田黎明還建議利用本村的力量來編寫家譜,在每個村建立幼兒園、學前班。“對村莊來說最重要的是可持續發展。石魯先生上世紀60年代的一幅畫《家家都在花叢中》影響很大,它表達了中國人的理想,如果人人都有一個美麗的家園,大家都是愿意回去建設的。”田黎明說。(中國文化報 記者焦雯 李珊珊 張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