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反“四風”,貴在常抓不懈
發表時間:2014-03-04   來源:光明日報

——代表委員談反“四風”與“三公”經費使用

今年年初,北京整治會所歪風,市屬公園內私人會所一律關停。CFP

CFP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當地紀委的工作人員在縣城一家高級酒店向服務員詢問豪華包廂內的顧客情況。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賈康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馮俊委員(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宋心仿代表(民建山東省委常委、中國石油大學特聘教授)

  1月27日,浙江杭州,高檔會所“西湖會”的“荷香酒溢”招牌被換成大眾化的“開心茶館”。截至當日,西湖景區已關停30家高檔經營場所,并陸續將這些高檔會所轉型為大眾化的服務場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通過出臺八項規定、開展反對“四風”等措施,大力整頓黨風政風。為響應中央號召,各地紛紛壓縮“三公”經費,簡化公務接待,厲行勤儉節約,大力整治“舌尖上的腐敗”“車輪上的腐敗”“年節腐敗”,取得初步成效。

  反“四風”與“三公”經費使用緊密相連。如何鞏固反“四風”的現有成果?治理濫用“三公”經費的難點在哪兒?怎樣嚴控“三公”經費使用?對此,記者特邀三位代表委員,就以上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

  屢禁不止是壓力不到位

  記者:現實生活中,鋪張浪費現象時有發生,且常與“公”字關聯。您認為,治理濫用“三公”經費的最大難點是什么?

  賈康:屢禁不止是因為壓力不到位,而形成公眾壓力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透明度。有了透明度和公眾質詢、批評、監督權的隨后跟進,就可以形成迫使官員改變不良行為的實際壓力以及領導機關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處理方案,特別是引出對浪費失職行為的實質性的嚴肅懲處。所以,讓人民群眾充分知情,是這一套機制的關鍵性前提,當然這也就需要更好地發展政府信息公開和公共媒體監督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規則和機制。

  馮俊:濫用“三公”經費,浪費了納稅人的錢,加重了財政負擔,加大了政府運行成本。而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既有制度缺失的因素,也與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把“公權”當“私權”的錯誤思想有關,與少數領導干部“要面子”“講排場”有關。因此,治理“三公”經費濫用,不僅要反“四風”,還要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八項規定、開展反“四風”等,促進黨風政風轉變,帶動形成良好民風社風。有專家認為,要繼續鞏固現有成果,繼續常抓不懈。對此,您怎么看?

  宋心仿:“四風”違背了黨的宗旨,背離了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損害了黨群關系,影響了黨的公信力。過去一年,黨中央動真格,不斷下發文件、通知,加大通報曝光力度,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絕不手軟,反“四風”成效已初步顯現。鞏固現有成果,要持之以恒。在沿用過去好做法的基礎上,通過加強培訓學習等方式,提高黨員干部對黨性的認識,真正理解黨的宗旨。要以人民利益為重,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將工作作風落實到服務民眾、報效國家的行動上。要把中央的有關政策落到實處,關鍵是抓落實,避免反形式主義卻走了形式主義。

  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記者:“四風”盛行,易造成“三公”經費使用諸多漏洞。堵塞漏洞,建立長效機制,當務之急應該做些什么?國外有無經驗可供借鑒?

  賈康:當務之急是充分重視制度和規則的建設,既要有長遠眼光,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把建章立制、法治化的工作做到實處,并在今后對規則和制度做持之以恒的動態優化。在這方面,國外經驗值得借鑒。例如,在政府經費使用監管方面,如公職人員的差旅費,發達國家一般并不細分項目劃分標準,而是傾向于包干使用。包干附帶某些明確的規則,如住宿飯店的星級、必須使用公務卡等。至于公車,國外通行情況是盡可能縮小公車使用范圍,運用衛星定位等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對公車使用的監控等。這些做法對我們有可借鑒之處。

  馮俊:改變這種狀況的當務之急,是繼續反“四風”,加強制度建設,堵住“三公”經費使用的制度漏洞,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使公共財政更加公開、透明,杜絕領導“一言堂”濫用公款的做法。同時,審計、紀檢監察機關應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嚴查濫用“三公”經費的單位、個人,發現一起,查辦一起,嚴肅追究責任人和有關領導責任。

  宋心仿:提高黨員干部整體素質,有效遏制特權意識、特權思想,這是根本。當務之急是針對當前時弊,建立健全契合我國國情的“三公”經費預算、使用、管理、審計等制度。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將各單位政務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便于民眾監督。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讓黨員干部帶著真摯感情為民辦事,讓黨的優良傳統理性回歸。

  從嚴壓縮“三公”經費

  記者:按照中央八項規定和《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等有關要求,壓縮“三公”經費最有效的辦法是什么?

  賈康:作為政府預算中最牽動民眾神經的“三公”經費,它的公開是政府財政預算公開的突破口,在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持續細化編制、擴大公開范圍、嚴控規模,并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從短期看,我們應樹立過緊日子的目標,因此,階段性壓縮“三公”經費很重要。從長期看,我們需要建立合理化機制,與財政改革相配合,從根本上降低“三公”經費標準和支出規模。要加強“三公”經費預算執行管理,切實提高“三公”經費預算約束力,嚴格控制“三公”經費預算調整。而這些措施都能夠很好地落實公眾知情權,也更符合透明度提高和公眾參與公務監督的發展方向。

  馮俊:中央出臺八項規定、開展反“四風”以來,“三公”經費使用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隨著黨風政風的好轉、民風社風的改善,各地各部門對“三公”經費的掌控也越來越嚴。比如說,有的地方正在試點嚴格實行剛性預算以及對整個預算全口徑的審核、評價。這種做法如果在全國鋪開,固定下來,使制度貫徹和執行形成習慣、長期堅持,“三公”經費的使用問題就能得到有效解決。

  宋心仿:目前,公款吃喝、公款旅游的現象得到初步遏制,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三公”經費的支出。不過,公車消費還是公款濫用的一大“黑洞”,必須加快公車改革步伐,出臺全國統一的公車改革方案、細則,有效遏制公車私用亂象。同時,每年的“三公”經費預算必須法制化,產生的預算要具有法律效力,政府和領導干部不能隨便花納稅人的錢,更不能形成領導拍板、部門決定的做法。“三公”經費決算必須民主化,人大代表應認真審查,投票通過。(記者 楊 亮 王昊魁)

責任編輯: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