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歷史必定伴隨著歲月的荏苒和社會的變革。3月5日,上海代表團部分代表熱議家風。 “從2006年我村創新開展了兩輪‘好家訓好家風’和2008年的‘星級戶’評選活動,得到了中央文明委和全國婦聯的重視和肯定,并于2014年在我區開展全國現場工作會議。”全國人大代表孫躍明介紹,自己所在的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楊王村,如今正受益于溫暖的好家風。 “以好的家訓形成好的家風、好的家風帶動好的村風,促進了我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孫躍明代表說,村里通過農民自己寫家訓作為農民自治的標準,家家知曉、戶戶參與、全家上陣、反復推敲、凝練完善、展示推廣、入腦入心。好家訓厚重了鄉村家庭的文化根基,在好家訓、好家風的潛移默化中,農民們自覺以家訓為座右銘崇尚新風,根除陋習,抵制封建迷信和消極行為。 同在上海團的全國人大代表曹可凡認為:家庭故事,家族歷史必定沉淀著一個民族的精神。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曹可凡代表表示,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高度重視家庭型社會,強調以家庭為社會細胞,以家族為系統,人際關系以親情為紐帶,以禮義為規范。 曹可凡代表說,家庭型社會又是過日子文化,過日子要豐富多彩,不能整齊劃一,因此才產生了“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這樣先進的理念,高度的智慧。保持整體的統一性必須以保持內部的差異和多樣性,發揚個性為前提,這樣才能和諧共處,安居樂業。 近年來,人們家庭觀念日漸薄弱,導致價值失衡,道德淪喪,產生了物質生活水平與幸福指數相悖的怪現象。對此,曹可凡代表建議,人們必須重歸家庭型社會,注重“家風”“家訓”“家史”,挖掘家庭文化內涵。 曹可凡代表建議宣傳部門可聯合檔案館、圖書館,以“家風”“家訓”“家史”為主題,讓普通民眾書寫家庭故事、家族歷史,了解家族發展脈絡,增強家庭凝聚力,從中找尋能夠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閃光點,弘揚崇德,重建家庭型社會,進一步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 “沒有好的家風,人就容易‘任性’。”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朱國萍說,家有家規、樓組有公約、社區有準則,整個國民素質就能不斷提高。 “培養好的家風不僅是家庭的責任,社區氛圍也很重要。”作為多年的基層社區干部,朱國萍代表說,現在上海等很多城市都在進行基層治理改革,要把社區居委會進一步解放出來,更好地服務群眾,開展各種公益、文化活動。“我們就是要在潛移默化中把社區這個大家庭的風氣搞好。”(記者 耿興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