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誠信知理、與人為善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優秀文化傳統。如今,中國正處于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給社會風氣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我們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軟實力。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指出,要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創新創造關鍵在人,要把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并要堅持立德樹人。 近來,國人的不文明行為,屢被曝光。如何提升中國人的文明素質,引導和推動全體人民樹立文明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成為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他們從各自的角度給出建議。 用書香熏陶心靈 “書香社會”今年首次“亮相”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云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勁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她對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特別贊同。書能讓人的心靜下來。要提升中國人的文明素質,提升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倡導全民閱讀十分必要。 楊勁松說,現在的道德教育多是口號,人們聽不進去,孩子也覺得單調,不生動,不喜歡。用閱讀潛移默化,效果會更好。現在,大城市的圖書館不夠多,中小城市和縣城的圖書館更少,人們想讀書,但沒地方讀。因此她建議,各地多建一些圖書館。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鹽城市政協副主席、作曲家蔣婉求認為,今天到處都是低頭族,看手機、刷微博、看微信,真正讀書的人太少了。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文化知識做支撐,將來無論做什么都會有局限性,厚度不夠。 蔣婉求說,她今年帶來一個關于制定圖書館法的議案。歐美一些國家規定,社區方圓10公里之內一定要有一個圖書館,創造條件引導人們閱讀。我們也應當建立這樣的環境。同時大學里面有非常好的圖書館,應該讓公眾共享。 把“禮儀名片”擦亮 全國政協委員、現代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文明缺失等現象是存在的,但他相信情況會漸漸變好。很多人在國外看到同胞的不文明行為時,都會很難為情。一些人出國后,表現得像暴發戶,大聲喧嘩,隨地吐痰,甚至做出其他不文明的事。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國民在接受社會文明素養教育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文明修養,領導干部、公眾人物尤其要做好表率、示范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建議,應當發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擦亮國人“禮儀名片”,以此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小、落細、落實”。 馬敏指出,目前社會上出現不少違反傳統禮儀規范的現象,如父慈子孝蛻化成純金錢性的撫養和贍養義務,鄰里和睦蛻化成老死不相往來的“家庭孤島”,尊師愛生蛻化成合同式的知識供給等。“一些優良的傳統道德和禮俗在現代化過程中逐漸流失,如果沒有全社會的重視和共同堅守,我們可能進入物質豐盈秩序井然,但精神貧瘠、文化缺失的狀態。”馬敏說,良好的社會環境可以促進道德和禮俗的復蘇。他建議,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禮儀的精華,結合現代文明、現代生活的特點,歸納整理行業、地域禮俗,并編制禮儀教材,讓文明禮儀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成為全社會共同的遵循。 讓文化基因生根 習近平說,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全過程、滲透社會生活各方面,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全國政協委員、來自河南中醫學院的司富春說,在大學工作多年,他發現現在大學生中社會責任感缺失,對家庭缺乏情感關懷等現象越來越突出。“孝敬父母是最基礎的道德教育。”司富春建議,以大學生作為弘揚優秀孝文化的突破口,借鑒中國傳統“孝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培養大學生的孝德之心、仁愛之心,尤其是要在高校開設孝道教育的國學課程,將傳統孝文化列入公選課內容,增強大學生的孝道意識。同時,大力開展以“孝愛”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在言行中體現孝愛美德。 蔣婉求認為,文化藝術發展和創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培養。從去年開始,教育部頒布了新的文件,從中學開始,要求學生都要具有音樂和美術的基礎知識,這非常好。從孩子抓起,這對提升整個國民的文化素質是一個非常有力的舉措。 蔣婉求說,歐洲一位哲學家講過這樣一句話,孩子出生以后,要給他鮮花,讓他視覺上看到美;給他音樂,讓他聽覺上建立音的概念,這就是全方位的素質教育。(陳勁松 葉曉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