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發言人傅瑩在回答記者關于環保法實施效果的提問時說,新環保法被稱之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是“有牙齒”的環保法。 事實的確如此。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6日通報了對一批違法環評機構、環評技術人員的處理情況,對存在各類問題的63家建設項目環評機構和22名環評工程師分別作出了取消資質、限期整改、通報批評等相應處理。在新法生效兩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實施按日計罰案共15件,罰款數額總計723萬元;實施查封、扣押案共136件;實施限產、停產案共122件;移送行政拘留共107起。 鐵腕執法成常態 3月1日,剛剛履新的環保部部長、人大代表陳吉寧在媒體座談會上說,其工作計劃中第一個關鍵詞就是“嚴格執法”。他坦言:“過去的環保執法過松過軟,不守法成了環保領域的常態。現在要把這個常態反轉過來,讓守法成為常態,守法必須是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底線。” 陳吉寧說,新法執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如環保法中的“地方政府負責本區域環境質量”含義不明確,另外生態損失鑒定和評估等也有執行難度。“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新法實施過程中逐步細化,這也是環保部接下來的工作。” 環保執法早已鐵腕出擊。今年春節后第一個工作日,環保部連續約談了空氣質量發生惡化的臨沂市和承德市的政府主要負責人,責令兩市要在15個工作日內提出改善環境的整改報告。另外,環保部近日公布了全國12起新環保法執行典型案件,涵蓋8個不同省份,涉及企業違法排污、非法傾倒、危險物污染等不同類型案件,按日計罰、行政拘留等“高壓”手段頻頻亮出。 環境司法保護力度在加大 “環保行政執法還得到司法機關有力支持,公檢法積極介入新環保法實施。”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李慶瑞告訴記者。 各地公安機關對環境違法案件頻頻出招,對部分環境違法案件責任人實施拘留。如四川省公安機關今年1月成功偵破一起重大污染環境案,中明環境治理有限公司涉嫌違法處置工業危險廢物,公安機關對包括公司總經理在內的12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目前正在進一步偵查中。 據悉,最高法院在全國18個省設立了382個環保法庭、合議庭或巡回法庭。1月,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組織指導5個縣法院對9起污染環境犯罪案公開宣判。 “各地法院最近還相繼受理和審判了一批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李慶瑞說,江蘇泰州環保聯合會針對6家化工企業違法排污污染公共水域案,成功提起環境公益訴訟,6家企業最終承擔1.6億元環境修復費。 另外,最高檢察院于今年1月29日發布了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大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力度,探索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并要求各級檢察機關開展“破壞環境資源專項立案監督活動”,加強與環保行政執法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反饋、重大案件通報等機制。 微信舉報平臺呼之欲出 環保執法需要“陽光”,需要公眾參與執法。 “環保部正在建立微信舉報平臺,支持和動員全社會力量與環境違法行為做斗爭。”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說,要大力推進信息公開,充分利用輿論力量,營造強大的輿論聲勢,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積極監督環境領域及企業違法違規行為,“爭取每月向社會公布重點環境問題處理情況、違法違規單位及法定代表人名單和處理整改情況”。 “環保工作一定要從過去單純依靠行政手段逐漸轉變到依靠法律、經濟、技術等綜合手段。”李慶瑞說。(記者 葉樂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