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們‘埋伏’在旁拍照,記者們追趕著采訪……”法國《世界報》網站曾這樣生動描述中國兩會的熱鬧景象。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國外媒體“抓取”。而對于360度展示中國的兩會,外媒更加不會錯過。洋記者們如何看待兩會,外國媒體關注哪些話題,他們又通過何種視角來打量中國?讓我們走近這道不一樣的風景。 熱議 經濟、環保、外交話題 關注新常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13日晚上8點,作為俄羅斯塔斯社的駐京記者,安東尼的工作還沒結束。最近,這就是他的新常態。“中國經濟新常態,是我們最關注的議題。” “很多俄羅斯的企業、銀行會在中國投資,也想引進中國投資,所以我們對中國的經濟十分關注,希望中國能保持戰略穩定。” 安東尼的同事,阿列克謝也最關心中國經濟走勢。“今年,我最關注GDP增長率和消費價格指數的預測,還有政府所采取的維持國家整體發展平穩的舉措。” 安東尼、阿列克謝的聚焦點,也是俄羅斯媒體最關注的兩會議題。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當天,“今日俄羅斯”通訊社連續發布了十幾條消息和3篇分析文章,請專家對7%的GDP增速進行深入分析,認為這樣的速度避免經濟過熱,又能保持強勁的原料需求,將給俄羅斯經濟帶來利好。 中國經濟數據也吸引著新加坡媒體的眼球,《海峽時報》《聯合早報》和亞洲新聞臺均跟進大篇幅報道。《海峽時報》在6日的報道中提到,7%的經濟增長目標反映出中國領導人正在著力進行長期的結構調整。在不影響就業的前提下,經濟結構調整有助于深化經濟改革、釋放國有企業活力、加強社會安全保障網等。 法國《世界報》《回聲報》《人道報》多家主要媒體網站對中國下調經濟增長預期進行報道,聚焦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新常態”下的新舉措。《世界報》文章稱,面對新的形勢,中國政府想展示出他們有非常清晰明確的路線圖。法國《挑戰報》網站還將中國經濟增長目標降至7%選入5日世界主要五則新聞之一。 美聯社記者唐爾納7日參加了四川代表團的媒體開放日活動,他告訴記者,四川在媒體開放日活動中,透露出了調整經濟結構、升級產業鏈條的思路。“全世界的經濟狀況目前都不樂觀,但這里的人們充滿了自信。”唐爾納認為,四川自信就代表了中國自信。 12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回答記者提問。《歐洲僑報》記者高進舉了好幾次手,“我特別想問周小川,現在中國最新的貨幣政策是寬松,還是適度寬松?中國制造業成本直接關系到歐洲五六百萬華僑的生意經。” 外交、環保等議題,也是外媒的主要關注點。朱莉埃塔是尼日利亞國家電視臺中國分社社長,在3月8日的外交部長新聞發布會上,朱莉埃塔得到了提問的機會:我們能否期待中國在推進對非合作、加強對非伙伴關系方面會推出一些新的舉措?王毅部長回答:“中國和非洲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我們愿意與非洲兄弟一道努力,把中非傳統友好轉化為互利合作成果,把非洲發展潛能轉化為國家綜合實力。”這讓朱莉埃塔對中非關系很有信心。 3月8日《聯合早報》第十五版頭條報道稱,中國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提出要加強執法,確保今年新施行的環保法成為“一個鋼牙利齒的‘利器’”,要讓企業懂得守法是底線不是高要求。 報道 注重原創,各有高招 怕錯過深入了解中國的好時機 兩會,這個中國一年一度的新聞盛宴,國內媒體八仙過海,國外媒體也各出高招。 英國各大主要媒體都有關于兩會的報道,在內容創作上也是蠻拼的。一個突出的細節是,英國媒體一律不接收外來推送的文章,而是親力親為,使用自己記者采寫的稿件。《金融時報》的一位同行私下里對本報記者說,這樣做是為了站在英國讀者的角度來看兩會,更好地吸引讀者。 新加坡亞洲新聞臺國際新聞部主管監制李鍵雄告訴記者,該臺為了兩會報道,調動了十幾名記者。北京和上海的記者完成前方報道;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記者報道對兩會的反應;在新加坡總部,國際新聞組和國際商業組的編輯和記者也參與到報道當中。新加坡《聯合早報》在兩會期間開辟了專版,該版還開辟了兩個有趣的專欄——“每日盤點”和“玩轉兩會”。 對于參與兩會報道的洋記者來說,兩會更是他們深入了解中國的好時機。唐爾納已經是第二次參加兩會報道,“這一次我提前向上司申請參加,不然我的同事可就搶先一步了。”唐爾納說,美聯社駐中國的記者幾乎都想通過兩會來了解中國。“中國人什么問題都不回避,環保、社會公平等等,代表們討論的問題都很實際。”唐爾納表示,“兩會提供的信息太多了,如果不認真參加報道,真的就會錯過很多深入了解中國的機會。”(本報記者劉暢、張文、尹世昌、吳丹、鞏育華、曲頌、黃培昭、俞懿春、王遠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