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關愛服務。對此,安徽省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代表認為,治理鄉村社會的各類“社會病”,一定要注重發揮鄉賢引領鄉村社會的重要作用,引導鄉村社會見賢思齊、見德思義,凝聚起積極向上、崇善愛美的強大正能量。
記者:宿州市是一個傳統農業地區,目前鄉村社會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什么?
張曙光代表:與多數傳統農業地區一樣,宿州也是勞動力輸出大市,常年有150萬人口外出務工。青壯年外出以后,鄉村多是婦女、兒童、老人留守,村莊呈現空心化、老齡化、留守化趨勢,鄉村治理出現松散化、懸浮化、邊緣化等現象。特別是空巢老人不堪抑郁、貧富分化加深、鄉土人情淡化等問題,使得鄉村治理難度不斷加大,鄉村社會出現各類“社會病”。
記者:在治理這類“社會病”的探索中,你認為最重要的抓手是什么?
張曙光代表:治理鄉村社會各類“社會病”,必須堅持“物的新農村”與“人的新農村”齊頭并進。各級黨委政府在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的前提下,依托有能力、有聲望,熱心公共事務,得到群眾公認的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等鄉賢的支持十分關鍵。具有獨特身份優勢和文化內涵的鄉賢,在化解鄉村矛盾、維護群眾權益、促進和諧穩定上具有獨特的引領示范作用,能夠引導鄉村社會的正能量,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和踐行。
記者:在宿州的實踐中,鄉賢具體可以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張曙光代表:鄉賢參與鄉村治理,既可以化解基層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也可以處理事關鄉村和諧穩定的“大事兒”。具體說,鄉賢一是“矛盾調解員”,他們熟悉鄉情,又講公道,有威望和豐富的社會閱歷,在化解矛盾糾紛上作用明顯;二是“民情聯絡員”,他們反映民生訴求準確;三是“文明輔導員”,他們倡導文明風尚具有言傳身教作用;四是“村務監督員”,促進村務工作公平公正。
(記者 李陳續)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