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從今年開始,這項工作已經進入最后的決勝階段。發展是硬道理,沒有適度的發展,中國的許多問題就難以得到有效解決;沒有適度的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無從談起。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不是新一輪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發展方式、靠強力刺激抬高速度實現‘兩個翻番’,否則勢必走到老路上去,那將會帶來新的矛盾和問題。我們不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要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
要保證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必然要和轉方式、調結構結合起來。這要求在發展上既重視擴大需求,更要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水平,同時要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結合起來,增強市場活力、調動民眾積極性。通過轉方式、調結構,最終要實現投資有效益、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和政府有稅收的目標。
保證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要堅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堅持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就決定著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著力點。從本質上講,中國現實所要求的發展理念,就是要必須保證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五大發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對此前一些粗放發展模式的“校準”,更是與更好更優發展理念的“對標”。
保證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說到底是要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含金量”。GDP數字的增長固然重要,但已經不足以說明問題的全部。只有增強社會活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能真正顯示發展的內在品質。
綱舉目張,實干興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是把良好的發展理念和頂層設計落實好。不過,要實現有質量和效益的發展,就必然會觸及一部分群體的利益。這就需要決策者有忍受陣痛、甚至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來轉方式、調結構。只有經受住嚴冬的侵襲和考驗,希望和美好的春天才能如期而至。(尹亮)
- 上一篇:
-
寄語兩會代表委員:凝聚共識 開創治理新境界
已是第一篇
-
寄語兩會代表委員:凝聚共識 開創治理新境界
- 下一篇:
-
讓兩會助力治國理政新征程
已是最后一篇
-
讓兩會助力治國理政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