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學習領會這一重要論述,需要以有效性為分析框架來把握其內涵和要義。
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建設都要堅持有效性原則
馬克思指出,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改變世界。毛澤東嚴厲批判主觀主義者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鄧小平強調,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這些重要論述,實際上都指出了理論研究及其話語建構、話語表達的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原則是指,理論主體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從客觀實際出發,著眼于能夠為經濟與社會發展創造條件,進行學術、理論的觀念與話語構建,并且在社會實踐層面上,追求理論研究成果滿足社會與民眾需要的有效發展。有效性不僅是理論、理論研究要堅持的基本原則,也是話語、話語體系建設要堅持的基本原則。話語體系建設的目標在于爭奪理論的話語權。話語權,簡單講來,就是指影響社會發展方向和民眾判斷以及選擇方向的能力。
我們黨掌握意識形態話語權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思潮中占主導地位,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為民眾的行動指南。掌握話語權,必須進行有效的話語體系建設。話語體系建設的目標在于:通過有效的話語體系來表述、表達、傳播中國理論,讓中國理論有說服力、影響力,民眾能夠認同它。由此,我們的話語體系建設需要堅持并追求有效性。圍繞中國理論展開的話語建設,要著眼現實,能有效解釋現實,并且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著眼于中國問題和中國道路不斷提升話語建構的有效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有效性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創新,加強話語體系建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并且,以正確的理論、有效的話語體系指導了實踐,用有效的理論成果促進了經濟社會的有效發展。1978年以來,根據實踐和時代的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它是關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的話語體系。這樣的話語體系是能夠解決問題的,是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句話,這樣的話語體系是具有有效性的。
客觀地說,這些年,我們的話語體系建設并不盡如人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話語體系建設需要著眼于中國問題、中國道路,只有面向問題,立足實踐,話語體系建設才能成功。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特色話語體系建設要有生命力,必須直面中國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回應時代問題;必須研究中國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話語體系建設要面向中國問題,把中國問題作為話語建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主題和核心,以解釋、解決中國問題為基本的評價標準。正如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在當前,中國問題的核心是什么?就是相對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就是由大國走向強國的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理論、話語是否有效,還要看能否解釋好現實。評價我們的話語體系建設成功與否,就是看:中國理論、中國話語能夠有效解釋好中國道路。當前,在話語體系建構、話語權方面,我們的有效知識供給不足。中國經驗、中國道路,舉世矚目。但是,我們的理論、話語還不能充分、有效地解釋中國經驗、中國道路。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話語進口”,完全用西方概念和話語體系套解中國實踐和中國問題,在現實中常常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話語之履,導致的理論惡果是“中國道路、西方話語”。我們必須積極自覺地建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言說方式和話語體系,并進一步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解釋中國現代性,爭取掌握國際話語權。
著眼于“內-外”視野,提升話語方式的有效性
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增強話語的有效性需要既從“話語內容”,又從“話語方式”上入手。打造行之有效的話語方式,可以從國內、國際兩個層面上來考慮。
從國內來看,有效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要解決的問題是,讓人民群眾理解、接受并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話語方式的建構上,要堅持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社會話語之間的有機統一。政治話語是關于政治思想觀念、意識形態、政黨價值觀、政策方針的話語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涉及回答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動力、領導核心等重大政治問題,其表達方式首先是政治話語方式。學術話語是指具有一定理論支撐并由特定概念、語言、范疇等構成的話語,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學理性和科學性。社會話語,是在社會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話語,是對人們基本生活的話語表達,具有通俗易懂、使用范圍廣等特征。某種話語體系一旦采取了大眾化的表達方式,就容易被大眾所理解、把握和運用。例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大眾話語,就很容易打動人,獲得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在表達上,要將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社會話語有機結合起來,缺一不可。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在政治上,說得對;學理上,說得通;大眾宣傳上,老百姓聽得懂。堅持從多個方面改進我們的話語表達方式,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例如,總書記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等耳熟能詳的詩詞來表達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更容易引導人們增強道路自信。
從國際上來看,有效的話語體系和話語方式,要解決的問題是,外國人如何清晰、準確地理解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從而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因此,話語的表達方式至少要堅持下面幾個原則:一是學理性原則。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權,首先還是通過嚴謹的邏輯方式、科學的范疇和概念精準地表達出話語體系的內容,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和實踐探索。現在,有些話語表達形式就缺少學理支撐,沒能精準地反映對象。二是普遍性原則。講好講透中國故事,要善于運用國外受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努力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這就需要我們的話語形式要盡可能普遍化。一些過于意識形態化的、過于本土化的話語方式,外國人很難理解,這會影響到內容的傳播。中國夢在表達方式上就堅持了普遍性的原則。中國夢的表達方式很容易獲得各國人民的理解和認同。習近平總書記出訪期間,多次講到中國夢與非洲夢、亞洲夢、美國夢、世界夢是相融相通。這些觀點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三是簡明扼要原則。簡明扼要的表達,更容易讓人記得住。如,我們黨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個有利于”標準,就容易被廣泛傳播。在中國道路、中國理論的對外宣傳上,我們更應當采用簡明扼要的表達方式。(唐愛軍)
- 上一篇:
-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已是第一篇
-
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
- 下一篇:
-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大有可為
已是最后一篇
-
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