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靈壽縣委 平房辦公60年
發表時間:2014-04-08   來源:人民日報

投入教育民生,大方;修建工作用房,摳門

靈壽二中現代化的教學樓與縣委辦公的平房。記者 趙梓斌攝 制圖 張芳曼

  核心閱讀

  “最美縣委大院”走紅,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群眾對干部作風的期許。正像群眾所說,守得住清苦的領導干部,才能守得住人民的利益。河北靈壽縣委大院,辦公平房60多年未變,而周遭的學校、民居、醫院卻越來越新,變與不變之間,是一段可貴的情懷和故事。

  在河北省靈壽縣,如果你向路人打聽“縣委在哪”,多數人會說:“古城西路上那一排平房就是。”

  去縣委大院,要拐進村子,穿過一段有些狹窄的村路,但不難找。靈壽縣這些年的發展,讓這座八排低矮紅瓦白墻平房所在的大院,與縣城的幼兒園、學校、民政事業服務中心、婦幼醫院等現代化的新建筑相比,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自上世紀50年代,這里就一直是靈壽縣委的辦公地點。

  舊

  使用60多年的平房維修“補丁摞補丁”,“只要安全,就會在這里辦公”

  走進靈壽縣委大院,退休老干部、縣政協原主席趙景春給記者當起了向導,趙景春從1977年來這個大院工作,一直到退休。“幾十年了,這大院幾乎沒變過。”

  趙景春告訴記者,靈壽縣委大院占地22.5畝,有105間房屋,共9個部門160名工作人員在這里辦公。“房子地基是石板鋪成的,墻體是青磚壘砌的,房頂用木頭椽支撐,蘆葦席和黃泥做頂。”趙景春說,老房子雖然歷經多次維修,但房屋主體結構一直沒變。房屋外面進行了涂刷,許多地方依然能看到那些年代久遠的老磚痕跡,一些外墻甚至暴露出一道道裂縫。

  趙景春指著一處外墻墻基說:“你來看,這是原本的墻基,現在都風化了,這是第一次加固的,這是第二次加固的……補丁摞補丁。”

  隨后,記者走進縣委組織部一間辦公室,這間不足18平方米的小屋有兩個科室6個人在此辦公。辦公室頭頂上的一塊天花板已經脫落,裸露的窟窿上可以看到葦席、白灰、石膏層層修補的痕跡。

  2011年來靈壽縣委工作的聶豆豆是縣委組織部組織科一名科員,她坦言剛來報到時有點“傻眼”,“完全不像印象里的黨政機關工作場所”,但她現在更多的是對大院親民接地氣風格的欣賞。

  靈壽縣委大院東南北三面,都是普通民房。家住大院旁邊的村民傅三祥告訴記者:“每次路過都覺得很親切,都要往院里看幾眼,就像鄰居一樣。”

  “其實,我們的辦公用房已經被建設部門列為D級危房了。”縣委書記宋存漢說,必要的時候會進行加工維護,但只要安全,縣委會堅持在這里辦公。

  宋存漢坦言,以縣里現在的財力,不是完全沒能力建一座新辦公大樓,但靈壽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還有7.6萬貧困人口。一個貧困縣的縣委,在這樣的環境辦公很正常,這是對艱苦樸素精神的一種傳承。

  2008年,靈壽縣籌了一筆錢準備建一座綜合辦公大樓,但縣委多次開會“思前想后”還是決定把這筆錢省下來。最終這筆錢用在了改善農村學校取暖條件上,全縣260多所中小學校、2.3萬名學生告別了煤爐取暖的生活。

  “其實無論在哪兒辦公,只要老百姓看著舒服,辦事方便,就是最美縣委大院!”宋存漢說。

  新

  中學新校舍成貧困縣最打眼的建筑,民生投入絕對不“摳門”

  “對自己‘摳門’,但不能對百姓‘摳門’。”宋存漢介紹,這些年,靈壽用于教育、民政、農村、交通等民生事業的投入一點都不低。“僅去年,全縣財政全部支出為11個億,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投入約9.6個億。”

  就在去年,靈壽縣5個鄉鎮的1000多名中學生全部搬進了剛剛建成的靈壽二中新校舍。這所占地77畝的新中學投資超8000萬元,高標準建成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寬敞明亮,學校還配備了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嶄新的現代化教學樓和花園式的校園,成了這個國家級貧困縣里最打眼的建筑。

  七年級的劉琪薇家住山區,她最開心的事就是再也不用走山路上學了。她告訴記者,在新學校里,知識不再只停留在書本、黑板和老師的口頭上,而是在多媒體屏幕上、在實驗室里生動起來。在學生公寓,她和同寢的幾個小姐妹親如一家,因為有補貼,在食堂只要花很少的錢就能吃到可口的飯菜。“現在我們的學習生活條件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好!”劉琪薇笑著說。

  靈壽縣教育局副局長尹秀江對此感觸頗深,他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從2008年至今,全縣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的總投資達2.218億元,上百所農村中小學校蓋起了教學樓;新建1所城區寄宿制初中,新、改、擴建7所中心鄉鎮(學區)寄宿制小學;2013年,縣里引進19名優秀教師,公開招錄幼兒教師40名、特崗教師154名;設立150萬元縣長教育特別獎,重獎為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教育工作者和優秀學生。

  靈壽二中校長左二軍介紹,學校現有規模可以容納約3000名學生就讀,幾棟宿舍樓還在施工建設,先搬進來的是最偏遠山區的5個鎮的學生,未來還將有更多山區學生來此就讀。“我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為孩子們創造更多更好的學習條件,孩子們跨進校門的一步,也許就是改變人生的一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宋存漢說,還是那句老話,縣里的娃娃有了出息,將來才能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希望那時人們說到靈壽時,提起的不是‘最美縣委大院’,而是‘最美的縣城’!”

  百姓認可才是最美(采訪手記)

  去靈壽那天,天氣格外好,樸素的縣委大院映襯著桃紅柳綠的春色,讓人眼前一亮。跑過不少地方,見識過許多縣市黨政機關辦公場所的“氣勢恢宏”。與之相比,靈壽縣委大院的低矮房屋、斑駁磚墻、蝸居辦公的確顯得寒酸、土氣。但這樣的“寒酸”與“土氣”并不丟臉,反而被群眾稱贊“最美”。“寒酸”體現的是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土氣”讓百姓心生親近、由衷喜歡,沒有“衙門”的距離感,就像自家鄰居。

  靈壽縣委的艱苦作風,值得擊掌。客觀而言,老舊辦公樓并不能和干部廉政務實、親民愛民畫上等號。奢侈浪費要堅決反對,裝窮作秀也要不得,根本的還是要實事求是。大院老舊,不是黨政機關清廉的必要條件。經濟發展了,資金充裕了,適度改善辦公環境,亦無可厚非,關鍵在思想上、行為上務必恪守勤政為民、艱苦樸素的傳統。

  所以,“最美”的真諦,還是系于黨委政府、黨員干部是否真正將精力用在謀發展、將財力用在改善民生上,是否真正將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真心為民才能獲得百姓認可,有了百姓的認可,就像靈壽縣委書記宋存漢說的,“無論在哪辦公,都是最美縣委大院”。(記者 趙梓斌)

責任編輯:楊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