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18日電(記者王麗 王橙澄)“農危改,不是我們不愿改,而是手續辦得慢。”“鄉村旅游我們都支持,但家門口前的路被大車壓壞了,能不能補助點砂石?我們自己動手修。”“勸大家多走幾步,把垃圾丟到垃圾池里,環境好了,游客才愿意來。”“村里的太陽能路燈經常被破壞,大家能不能攜起手來,監督保護好公物”…… 5月8日晚上7點半,夜幕降臨,貴州開陽縣南江鄉龍廣村長官司組村民劉興田家的院壩里卻燈火通明。附近4個村民組的百余位村民,干完農活齊齊趕來,和縣、鄉的干部們圍坐一堂,干部群眾在這里嘮嗑聊天,你一言我一語,都是給鄉村發展治理談問題、說想法、提建議。 “建房的手續由縣政府統一審批,老哥你不要急。”“砂石補助沒問題,鄉政府幫你解決。”“山上有美麗的果,山下有美麗的菜,如何讓龍廣村美上加美,還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人群中,南江鄉黨委書記盧彪對村民的發言一一解答,并認真作下記錄。 龍廣村坐落在美麗的南江峽谷旁、“十里畫廊”中,近幾年城郊鄉村旅游持續火爆,給這里帶來機遇、也帶來煩惱。如何讓美麗鄉村的建設跟上旅游市場的需要,如何在“快節奏”旅游產業中保護好鄉村生態環境,“基層夜話”院壩嘮嗑的主題正是這些大家都關心的事。 半年多來,像這樣的夜色中的“院壩會”,在貴州省貴陽市開陽縣的村村寨寨經常召開。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開陽縣一些領導干部意識到,現在的問題是“干部會開多了,群眾會開少了;干群距離拉大了,政府公信力下降了。” 對此,開陽縣組織黨員干部,利用群眾的“夜閑”時間,走村入戶,采取分組包村形式,開展“基層夜話”。通過開“院壩會”,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交流,幫老百姓解生活“煩心事”,聽老百姓提發展“金點子”。 曾是貴州“矛盾急先鋒”的花梨鎮,恰恰是“基層夜話”活動的發源地。去年9月20日,在花梨鎮舉行的首次“基層夜話”活動中,有群眾提出:“新街路面不平,來往摩托車又多,下雨天很容易滑倒,造成交通事故。”“沒有路燈,學生下晚自習走夜路有些害怕。” 讓大伙沒想到的是,10月4日,新街的“白改黑”道路改造工程就動工了,10月18日,3公里長的新路面全部鋪好。沒過多久,路燈也安裝完畢,學生們的“放學路”變亮堂了。 鎮長張建峰告訴記者,花梨鎮曾是開陽縣的矛盾聚集區。由于地處構皮灘水電站庫區,長期面臨移民矛盾、礦群矛盾等突出問題,同時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了經濟發展,一度造成干群關系十分緊張。 2013年10月21日,花梨鎮黨委書記馮裕來到花梨村花山組召開院壩會,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由于礦群矛盾突出,很多村民對政府工作都存有不滿情緒,鎮里領導來了,大家都是群情激奮,農民和干部根本“坐不攏”。 通過“基層夜話”,干部主動走到群眾中去,與他們擺“龍門陣”、拉家常,在說說笑笑間將煩惱聊出來,在一張桌子上把問題擺出來,了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想。“干群之間溝通多了,誤會就小了;距離近了,關系就好了。”張建峰說。 開陽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李仕勇說,今年開陽縣深入推進“基層夜話”,全縣各級領導和黨員干部都將此作為做好新時期群眾工作的重要路徑,到農民的院壩里、到企業的車間里辦實事。截至目前,開陽縣千余場“夜話”共收集意見和建議4000余條,化解矛盾糾紛1000余起,為群眾解決道路維修、人畜飲水等熱點問題3500余件,獲得群眾的真誠“點贊”。 “干部進院壩,吃農家飯、說農家話、問農家難、辦農家事,這樣的工作方法拉近了干群距離”,開陽縣委書記馬磊說,基層夜話,話政策、話民生、話發展、話穩定、話感恩,實現觀念有提升、作風有轉變、問題有解決、群眾有感受、經濟有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