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常懷“三種意識”,堅持“三個遍訪”努力做廣大群眾信任滿意的基層干部
發表時間:2014-03-25   來源:重慶日報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毛澤東同志曾經形象地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強調我們黨只有同人民群眾結合起來,才能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正如習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語》中所指出的那樣:領導干部做好“樣子”,其同群眾的關系就密切,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官架子”大,其同群眾的關系就疏遠,工作起來就會舉步維艱。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我們黨力量與智慧的源泉。這就要求黨和政府必須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各級基層領導干部只有切實糾正“四風”,放下“架子”親民愛民,做出好“樣子”率先垂范,才能鞏固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黨執政的這個最牢固的基礎,才能充分發揮廣大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群眾工作方法千條萬條,獲得群眾信任是首條。感情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助推器,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催化劑、潤滑劑。感情源于內在意識,源于密切接觸,以心交心才能心心相印,換位思考就會春風化雨。群眾也好,領導也好,人的感情都是一樣的,并不是群眾的感情可以簡單一點,群眾的需求可以降低一點。增進群眾感情,獲得群眾信任,主要靠平時認認真真、仔仔細細地做好基礎工作,臨時抱佛腳是不管用的。基層領導在群眾工作實踐中,要常懷“三種意識”,堅持“三個遍訪”。

  憂患意識。增強憂患意識,就是增強服務發展、推動發展,服務群眾、造福群眾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越是深入群眾,越是體察群眾的疾苦,就越是推動人財物向困難群體傾斜,就會積極行富民利民之舉。

  公仆意識。增強公仆意識,就是放下“架子”,深入群眾與之融為一體。常懷公仆情懷,就會恪守勤務員之責,就不會只想“錦上添花”的美事,而是主動深入那些困難多、問題多、矛盾多、意見多的地方去,扎扎實實解決群眾的難題。

  節儉意識。增強節儉意識,就是要基層黨委和政府給群眾做個艱苦奮斗的“好樣子”,把當地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第一位,把機關的日子過緊再過緊,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鋪張浪費的“政績工程”。

  根扎沃土方能接地氣。走進群眾是知民情、察民意、問民計的先決一步,因此下基層、訪民眾不能是“一陣風”式的活動,而是一種常態化的自覺行為。基層主要領導干部不宜任期太短和頻繁調動,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必須對三個人群做到遍訪,即“三個遍訪”:即在任期間,首先必須在兩個月內將轄區內的所有困難群眾家庭訪遍;在半年內將轄區內的所有黨員家庭訪遍;在兩年或較短的時間內將轄區內的所有居民群眾家庭訪遍。“三個遍訪”是對基層領導最起碼的要求,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先決條件。試想不能遍訪轄區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談何為民著想、為民辦事。

  做到“三個遍訪”,既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力戒形式主義,切實增強聯系服務群眾的實效。干部下基層應提倡不打招呼、不要陪同,可隨機深入到基層單位進民戶、坐炕頭、到田間、鉆大棚,與群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聽真話、聽實話、聽家常話,真正了解基層的情況,掌握群眾的真實意愿,這樣的“遍訪”調研才有價值。這就要做到“三個要”。

  要下得去,融得進。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部分黨員干部和群眾中間有一道“干群隔離墻”,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是少數干部不知道群眾在想什么,不知道群眾需要什么,不知道群眾有什么訴求,既無法與群眾打成一片,也不能同群眾進行有效溝通。要結合各項中心工作的開展,融入群眾,尤其要推行重點工作“網格化”這一創新社會管理方式,要求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多與人民群眾接觸,多站在群眾的角度想事情、看問題、作決策,形成水乳交融的黨群關系。

  要聽得進,說得服。做群眾工作,一定要善于傾聽群眾的意見,要先傾聽后解釋。有些群眾的意見大,話說得不一定好聽,甚至比較難聽,但我們一定要聽得進去,而且要從難聽的話里,發現工作的不足,找到改進工作的啟示。基層黨員干部要時刻記住,只有認真傾聽了群眾呼聲,了解了群眾意愿,集中了群眾智慧,作出的決策和采取的措施,才符合群眾工作的實際,工作才能得以順利推進。由于看待問題的角度和分析問題能力的差異,一些群眾可能對我們的措施暫時不理解、不支持。面對這樣的情況,干部不能僅僅成為錄音機和傳聲筒,要提升說服教育群眾的能力,要學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群眾工作方法,引導群眾正確理解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正確對待改革發展中的利益調整,在黨群干群之間達成共識、形成共鳴。

  要貼得緊,調得好。當前農村區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改變農村落后面貌任務艱巨;農村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變化,社會管理任務繁重;歷史欠賬問題與現實問題相互交織,合理訴求和無理訴求相互疊加,直接利益與間接利益相互糾集。基層政府在這些利益和矛盾面前,單靠簡單說服解釋難以奏效,解決起來非常棘手,這對基層黨員干部的協調能力和群眾工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中要牢牢牽住群眾利益這個“牛鼻子”,貼近實際協調解決好群眾的利益,拿出管用的措施化解基層的矛盾糾紛。

  無論是常懷“三種意識”,還是堅持“三個遍訪”,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大批群眾需要且滿意的基層干部。實踐充分證明:群眾對領導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問題就越容易解決,因此要努力提高群眾對領導干部的信任度。我們的干部要得到群眾的信任,決不是靠權力,而要靠工作能力、工作業績和人格魅力,靠扎實過硬的群眾工作方法和本領。政貴有恒,治須有常。要把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鞏固好,關鍵是堅持“于法周延,于是簡便”的原則,形成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同時,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新情況、新特點,善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之法,因地、因時、因事、因人而異地開展群眾工作,切實增強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本領,不斷提高駕馭日益復雜局面的能力,努力做基層群眾信任滿意的為民干部。 (袁開勇 作者單位:重慶市城口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