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學習焦裕祿事跡,都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心靈洗禮;每一次對照焦裕祿標桿,都會感到臉紅耳熱、后背發涼。同樣是工作在革命老區,同樣是縣委書記,50年后一對比,我看到的是差距,感到的是羞愧。 焦裕祿“心里始終裝著人民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有一種骨子里的愛民情懷。我出生在農村,工作在基層,但隨著職務的升遷,與群眾的距離反而拉大了,感情也淡化了,集中體現為“四個不夠”:不花錢的事,感情投入不夠;要花錢的事,資金投入不夠;需要疏導的事,耐心投入不夠;要方便服務群眾的事,力度投入不夠。實際工作中,自己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考核評比上,有時還片面地認為只要把經濟抓上去了,把基本政策底線保障落實了,就盡到了對群眾最大的責任。再看看焦裕祿,他雪夜探訪五保老人,自稱是老人的兒子,他對群眾是有著血肉深情的啊!向標桿看齊,就要把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冷暖、疾苦、憂愁、怨恨放在心上,常下基層,善聽民意,多解民憂。 紅安是革命老區,為新中國誕生犧牲了14萬英雄兒女,但至今還有近10萬人沒有脫貧。作為老區的縣委書記,我時常拷問自己,為什么新中國建立已65年,紅安還沒有摘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帽子?為什么這幾年紅安的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快車道,群眾對民生問題的反映還這么強烈?反思自己的工作,有時候干得苦了,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想“歇口氣”;在處理歷史遺留難題、攻破改革發展“堅冰”等方面瞻前顧后,擔當精神不足;在解決民生突出問題上,力度還不夠……對照焦裕祿“拼上老命大干一場”、“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對照紅安革命先輩“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的革命精神,我與他們的精神境界還存在很大差距。向標桿看齊,就要有“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以“亮劍”精神迎難而上,團結帶領老區干部群眾,搶抓機遇,奮力追趕與全國、全省的發展差距。 焦裕祿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凡事堅持探求就里。我參加工作30多年,自認為工作過的崗位多,經驗豐富,對基層情況、工作規律有把握,時有憑經驗辦事的情況。細想想,自己調研時常常簡單聽一下匯報,提一番要求,慣于在辦公室坐而論道,或者打個電話問一問,找干部聊一聊,讓部門議一議,報個材料就算完事。向標桿看齊,就要發揚“紅安苕”精神,篤實敦厚,撲下身子,對定下來的事情雷厲風行、說到做到,對布置的工作緊盯不放、一抓到底。 焦裕祿“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彰顯了共產黨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真檢視,自己有時把底線當標準,滿足于“不出格、不出事”;有時自我寬慰,認為自己做了一些工作,現在條件好了,車子高檔一點,辦公室寬敞一點,不是什么過分的事;有時上醫院做個體檢、看個小病,讓醫院院長陪著,沒有去排隊;有時不能很好地處理人情與原則的關系,搞了一些平衡照顧……對照焦裕祿,自己從嚴要求的標準降低了。向標桿看齊,就應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嚴三實”要求為遵循,自覺加強經常性黨性鍛煉,堅持慎獨、慎初、慎微,堅持公權公用,摒棄“關系學”,拒絕“潛規則”,增加拒腐防變的“抗體”,提高“免疫力”。(湖北省紅安縣委書記 余學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