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會上告誡縣委書記要“心中有民”。縣委書記直接面對基層群眾,必須心系群眾、為民造福。那么,怎樣做才算“心中有民”? 作決策,不妨先聽聽群眾的意見。有些干部習慣坐在會議室辦公室作決策,不聽取群眾意見;有些干部當久了,“官”越做越大,自以為比群眾懂得多。其實,群眾最有智慧,對一些疑難問題也往往有高明的解決辦法。開縣是三峽庫區的山區縣,一度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群眾對此多有怨言。聽取了群眾的意見,縣里組織開展鄉鎮環境綜合整治,群眾自覺參與,幾年努力,現在的河道溝汊湖庫基本看不到垃圾了。回過頭來看,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正是回應了群眾呼聲,廣泛吸納了群眾意見,才有了群眾積極性的發揮,也才能持續不斷地鞏固下去。這也啟示我們,凡是涉及群眾的事項,作決策必須沉下去聽取群眾的意見,這應當成為一種習慣。 抓發展,片面追求數據增長和建設形象,不重視群眾生活實實在在的改善,不算“心中有民”。開縣是一個有169萬人的大縣,城鄉差異大、低壩河谷與山區差異大。民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解決民生問題,應當把精力放在群眾急需的就業、上學、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和特殊困難群體救助上。就家庭而言,有業可就、有事可做、有錢可掙是頭等大事。通過幾年努力發展,有事可做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多數是掙“力氣錢”;在山區,缺水、公路不暢通仍然存在;醫療與就學,城鄉均衡任重而道遠;群眾整體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但“豐收之年有不收之家”,幾乎每個村、社區都有幾戶特別困難,最困難的是家里勞動力因病、因傷喪失勞動能力而生活陷入困頓。對這些問題,我們都得摸清情況,下氣力主動解決。 大而化之,追求表面光鮮,不能從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的細處發現問題,解決難題,不算“心中有民”。群眾的事,過去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多半已不是問題。現在,水、電、氣、電視信號成了每家每戶天天都離不得的“必需品”。作為縣委書記,既要抓大事,水、電、氣一類的“小事”也必須扭住不放。水、電、氣供應和電視信號的傳輸,做好了群眾沒有感覺;出故障,即使時間不長,群眾也會感到極大的不方便。我們的工作目標,就是要做到讓群眾在這方面“沒有感覺”。企業辦證、群眾辦事是不是省事,居民衣食住行是不是方便,也都必須上心。縣委書記下基層,不必聽長篇匯報,最該先問問基層干部從群眾日常生產生活細節上發現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幾個問題,這也應當成為一種習慣。 有的干部大話、官話、套話連篇,甚至開群眾會也照著事先準備的稿子念,這也不算“心中有民”。現代干部,僅有理論知識不夠,還必須學會用群眾語言說話。“路隔三十里,一地一鄉風”。干部特別是縣委書記,到一地工作,要熟知當地鄉風民俗,學會土話哩語,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圍在一個火爐旁,家長里短,說亮心底的話。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如果坐著公車帶著工作人員去,就不能很好融入普通群眾。同樣,縣委書記進社區村落,如能輕裝簡行,真正以一名普通黨員的身份參與基層黨建活動,與黨員群眾“零距離”,做群眾工作還會難嗎?(重慶市開縣縣委書記 李應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