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7月2日電(記者 孫志平 潘強)在群眾心里,他是貼心人“老劉”;在企業眼里,他是排憂解難的“靠山”;在干部面前,他是好班長。他,就是廣西北海市副市長、鐵山港區委書記劉志明。 搞經濟:南疆漁村變工業重鎮 7月的鐵山港,天藍海清,陽光明媚。位于祖國南疆北海市的這片臨港地區,碼頭林立,工廠連片。很難想象,劉志明上任伊始,這里的產業主要是西瓜、木薯、糖蔗等農作物種植。 “工業化是一個地區走向繁榮的必由之路,作為后發展地區,鐵山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補上工業化這一課。”劉志明說,發揮作為西南出海口的區位優勢,鐵山港做大做強臨港工業大有可為。 “2009年開始,大大小小的項目陸續入駐鐵山港。從那時起,征地拆遷量大增,企業與群眾的矛盾爆發式增長。”劉志明說,這是地方發展必經的陣痛,也是擺在自己面前的一塊“硬骨頭”。 為了啃掉這塊“硬骨頭”,劉志明帶領廣大干部奔波在拆遷一線。“每天早晨五點,就來家里等我,要我跟他一起去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彬定村委會主任陳錫玉說,因為中石化項目,村里要全部搬遷,一開始,因為補償問題,沒有一戶愿意離開。 劉志明在村里設置“溝通站”,24小時接待群眾。沒有人來訪時,就挨家挨戶串門做工作。“2010年,拆遷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一些大項目陸續開工。”劉志明說,2012年,中石化北海煉化項目、北海誠德鎳業項目相繼投產。 走進北海誠德鎳業有限公司,熱連軋生產線上一段段火紅的合金鋼鍛正在下線,將從這里銷往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公司負責人何潮說,企業發展得益于地方黨委、政府創造的穩定環境。 “企業興旺才能帶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才能使百姓脫貧致富。”劉志明說。 短短4年,鐵山港區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木薯地變成了大工廠,海灘涂變成了深水港,旱坡地變成了產業園。數據顯示,2014年,鐵山港區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28.8億元,是2010年的38.6倍,占北海市的39.36%;實現稅收62.8億元,是2010年的19倍,占全市的55.6%。 體民情:甘做百姓“貼心人” 從1995年鐵山港建區至今,劉志明在這里整整工作了20年。期間,他走遍了每一個自然村。“哪個縣委書記能在漆黑的土路上不照電燈走來走去,而且一走就是4年?”鐵山港區興港鎮陂頭村村民吳智釗說,群眾親切地稱劉志明為“老百姓的貼心人”。 幾年來,鐵山港區3.6萬多名群眾為支持重大項目建設離開世代相守的家園。搬遷群眾最期盼的是安居樂業。劉志明時刻惦記著他們,要求有關部門高標準建好回建區,讓搬遷群眾住進舒適的回建房,并組織開展就業培訓,聯系區內企業廣開就業大門,幫助村民轉產就業、增收致富。 “當官就要為百姓辦事,就要讓群眾找得著你。”這是劉志明常說的一句話。他探索建立“群眾家門口的信訪局”工作模式,主動向社會公開手機號碼,24小時保持暢通,被譽為“百姓熱線”。 去年年初的一天半夜,他接到誠德新材料項目周邊村民的投訴電話,反映項目環保問題。第二天一早,劉志明就召集有關部門現場解答群眾疑問,督促企業落實環保措施,協調解決了周邊500多名群眾飲水難題。 有一次,劉志明下鄉路過一個敬老院,了解到這里的“五保”老人冬天沒有熱水洗澡、缺少護工看護。回來后,區里研究決定投入數十萬元為全區3個鄉鎮敬老院、27個“五保”村添置太陽能熱水器和電視機等設備。“別看劉書記是個粗壯的漢子,但他有一顆細柔的心。”一位老人說。 在村民林景偉眼里,劉志明是他的恩人。女兒考上大學后,巨額學費讓林景偉焦頭爛額。劉志明得知后,立即送上筆記本電腦和5000元錢,此后他對包括林景偉女兒在內的4名學生的捐助一直沒有斷過。 “與群眾交朋友就要以心換心。”劉志明說,只有把百姓裝在心里,才會被百姓看在眼里。 抓黨建:夯實基礎促發展 推進項目靠什么?劉志明心里很清楚,關鍵靠人,靠好的領導班子、好的干部隊伍、好的基層組織。 “團結就是生產力,團結就是正能量。”鐵山港區基層干部廖環說,這是劉志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一班之長,劉志明非常重視班子團結,帶頭講規矩、守紀律。在項目建設、工程招投標、用地用海等工作中,他從不打招呼、寫條子,被干部群眾稱贊為“不近銅臭”的好書記。 “選人用人導向是根本導向。”劉志明說,要為發展用干部,憑實績用干部,在項目建設一線、維護穩定一線、化解矛盾一線培養選拔干部。鐵山港區先后選派500多名機關干部到重大項目一線,采取“一線里考驗、工地上考察”的辦法,考準干部實績,識準干部德才。統計顯示,在“三個一線”提拔的干部占同期提拔干部的71%,營造了“實績出一線、一線出干部”的氛圍。 劉志明說,將干部放到一線鍛煉,可以把服務送上門,把方便送給群眾,使群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在家里一個電話就能把事情辦好。他還探索實施“哪里有項目哪里就有黨組織的服務保障,哪里就有黨員干部發揮先鋒作用”的全程服務工程,努力實現組織建設與項目建設無縫對接。 “為人民服務,讓群眾滿意,這是必須堅持的宗旨。”劉志明說,只有將百姓銘記在心,才能贏得百姓的信任,才能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