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13日電(記者駱飛)暮春初夏,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的“鴿子花”開得正艷。鴿子花又稱珙桐花,因其花色潔白,外形似展翅欲飛的鴿子而得名,至今已生長了1000多萬年,享有植物界“活化石”的美譽。在很多人眼里,納雍這個西部山區小縣的教育能與“鴿子花”媲美。 走進地處烏蒙山區的納雍縣陽長鎮核桃寨村,硬化的通組路串戶而起,大部分農房已改造美化,白墻灰瓦古樸典雅,一改往日貧窮落后的面貌。村民自辦的養雞場,大面積種植的桃樹林等已形成產業,正引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核桃寨的今天離不開民革中央的大力幫扶,派干部駐村,改善基礎設施,籌資辦產業,真是多方發力。”談起村里的變化,包村干部張潔明連連稱贊。他說,扶貧先扶智,民革中央最先著手的就是村里的教育。包村10年,張潔明目睹了民革中央幫扶核桃寨村發展的足跡。 “學校可以說是村里環境最好,最漂亮的建筑!”核桃寨村博愛小學的校長何杰自豪地說,逐步改善的校園環境,對山區教學質量提升不少,很多孩子在這里學習后改變了命運,走出了大山。 現年33歲的何杰已在這所學校工作10多年,出生于農村的他深知教育對當地發展的意義,“山區什么都可以慢慢來,但教育卻不能等。從2003年的一個教學點開始,民革中央傾注了大量的資金和精力扶持村里的教育。”何杰說。 民革中央幫扶博愛小學,小到一臺電腦,大到學校改擴建或新修教學樓、教師宿舍等。來自河北的特崗教師楊紅巖2010年來到這里,如今已嫁給一名當地人。她說:“最終留住我的,是這里的學生和逐步改善的教學環境,良好的環境對提升山區教學質量,穩定教師隊伍很重要。” 自1988年國家設立貴州省畢節試驗區以來,民革中央和其他民主黨派便開始著手幫扶畢節試驗區。在西部烏蒙山區25載傾情奉獻,苦干實干,成效顯著。 民革中央多年來積極協調,為納雍縣爭取了總投資1200萬元的“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試點項目,還動員社會力量捐資500多萬元,在全縣新建、改擴建13所“希望小學”,惠及5000多名貧困山區的孩子,使很多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同時,還協調東部10省市民革組織投入資金127萬元設立了“粵納”“贛納”等助學金,資助了352名貧困學生。 納雍縣副縣長龍穎說,民革中央為納雍縣的教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貧困山區的發展離不開教育,對脫貧致富、人才培養都很重要,發展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為改善農村學前教育狀況,近年來,納雍縣大力扶持民辦幼兒園,同時通過新建教育園區,改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增加投入,有效提升了全縣教育教學水平,山區教育的發展有如盛開的“鴿子花”般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