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10月23日電(記者趙剛)“以前我家住的是吊腳樓,人睡上面,牛睡下面,臭烘烘的。這幾年靠著土地租金、養殖場工資、奶奶的養老金,家里的生活越過越好,還建起了樓房。”廣西大新縣桃城鎮價屯村民蒙美都說。 大新縣利農養殖場內,當地村民正在飼養區內撒粉消毒、給十幾頭豬仔喂食。該養殖場是價屯75戶農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和當地一家民營企業合建,經理黃興斌告訴記者:“養殖場每年固定給予75戶入股農民土地租金90萬元,豬場利潤部分按股份所占比例分紅,每年還能為16位村民解決就業,月工資2500元以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廣西有貧困人口538萬,扶貧基數大、難度高,且貧困地區產業嚴重滯后,經常出現返貧現象。近年來,廣西各地力推“造血”扶貧,著力引入當地民營企業力量,大力推進“千家民營企業扶助千個貧困村”活動,不僅直接給予貧困村屯物質扶持,還教以脫貧的方法。截至今年9月,廣西已發動3390家民企與3382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覆蓋全區貧困村約70%。 “價屯有三寶,石斛、母豬、新材料。”借助“千家民營企業扶助千個貧困村”活動,價屯92戶村民“小塊并大塊”地整合土地資源,以出租、入股的形式與廣西新振錳業集團合作建成石斛大苗育苗場、利農養殖場、三元編織廠等村企。 大新縣委書記趙麗告訴記者,如今村子里98%的青壯年在共建企業上班,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1350元增加到2014年的21049元,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月還可從村企領取養老金700元。 村企合作建廠不僅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對于公司來說也有好處。廣西新振錳業集團董事長言勝斌介紹:“以編織廠為例,主要經營編織袋加工銷售業務,生產原料直接取自錳業生產的廢料,生產出來的編織袋也直接銷往錳業集團及其下屬分公司,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廢料處理成本、運輸成本,還實現了公司的產業結構調整。” 記者采訪了解到,參與幫扶的民營企業家大多是抱著回饋家鄉的想法自愿捐錢辦廠,政府部門也給予各種激勵措施。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組織開展全區“千家民營企業扶助千個貧困村”活動的實施意見》指出,對于實施產業化扶貧,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的企業,優先給予扶貧貼息貸款資金扶持,對于給予貧困地區捐贈的民營企業,可享受相關稅前扣除優惠政策。 蒙美都正在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讀大四,她告訴記者,這次回價屯就是要去村企看看。對于未來,她說:“父母年紀大了,畢業后想回村子里的企業工作,用自己的知識讓家鄉更富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