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工已逐步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但是,在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想只做城市的過客,他們渴望融入城市。而現實是,城市還沒有完全做好接納他們的準備:在戶籍制度、就業培訓、社會保障、子女入學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門檻。對此,出席全國兩會的政協委員們紛紛把目光聚焦這一特殊群體,為農民工融入城市建言獻策。
門檻一:戶籍壁壘
讓農民工“市民化”
【問題】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雖然長期在城市工作,卻始終不能為城市所接納。
農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戶籍制度的改革,而戶籍制度改革的本質是兩種不同福利體制的改革。在傳統的二元經濟結構中,戶籍雖然只是一個標識,但標識的背后是城鄉兩種待遇懸殊的福利體制,如果可以把它換算一下的話,城市的福利體制要高于農村的福利體制,這兩者的差額就是戶籍的價格。
【對策】從戶籍改革入手,加快制定農民工落戶城市的政策,同時,可先讓農民工在中小城市市民化。
“戶籍制度改革關乎中國社會管理模式的根本轉變,要改但必須慎重穩妥推進。”農工黨中央在提案中建議,由統計、民政等部門組建“國家人口管理委員會”,整合各方資源和職能,實時掌握和管理人口的遷移變動和產業人口布局,為制定戶籍改革政策提供科學論據。
臺盟中央則強調,變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為戶籍自由登記制度,賦予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社會權利。
“‘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能承受得住2億多農民工的涌入嗎?”有人提出質疑。
對此,茅永紅委員建議,可通過構建“能人回流”、要素聚集的體制和機制,在全國2800多個縣級市縣區中,依托縣城建設一批10萬人至30萬人的城市,讓農民工在戶籍所在地市民化。
門檻二:技能培訓
沒有能力就沒有一切
【問題】農民工技能水平總體偏低,職業培訓渠道不夠暢通。
企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對高技能農民工需求旺盛與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年限短、專業技能水平低的矛盾,導致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就業難題。
民建中央提交的一份提案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平臺缺乏,職業技能提升乏力。提案舉例說,陜西省300多萬新生代農民工中,受過職業培訓的比例僅為36.9%,他們中的大多數只能從事低端行業。
另外,目前大多數職業培訓機構所設置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班,都是以初中級別的培訓為主,培訓項目、時間和質量都難以保證。在人力資本投入方面,企業給予農民工的幫助也極其有限,培訓能力嚴重不足。
【對策】提升技能需要社會、企業、農民工共同努力。
王書平委員認為,應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吸引更多的專業教育機構、社會培訓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出資、各類相關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的專門化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體系。
王玉佩委員指出,要鼓勵支持農民工輸出地政府大力興辦職業技校,免費進行技能培訓,為他們進入城市提供準備。對進入城市的農民工,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社會力量,有針對性地免費為他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融入城市的綜合能力。制定相應的政策,對農民工創辦領辦企業實行稅負減免和獎勵補貼。
- 上一篇:
-
政協委員吁杜絕“文化怪現象”
已是第一篇
-
政協委員吁杜絕“文化怪現象”
- 下一篇:
-
兩會電影人之聲:票價降下來 劇本原創動起來
已是最后一篇
-
兩會電影人之聲:票價降下來 劇本原創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