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大國邁向文化強國,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全體中華兒女都肩負著弘揚中華文化的重任,文化強國如何持續加力,引發代表委員的熱議。
強健的身體需要成熟的大腦去駕馭,國家也是如此
——楊 瀾委員
文化強國的最終目標,是形成能夠代表整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提高國家公民文化素養,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程度。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良好風尚的形成既是文化強國的基礎,更是其重要目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取得的經濟成就世界矚目,但同時也產生了道德感失落、價值觀混亂,只講利益不講誠信等消極思想。不少代表委員認為,弘揚傳統道德、化解社會戾氣、保持健康的社會肌體,當務之急是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這就格外呼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與良好風尚的形成。
“中央提出文化強國戰略,旨在讓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同步協調,在世界上彰顯中國的文化自覺與自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委員說,“全球化態勢下,各國的文化發展豐富多彩、波瀾起伏,如果僅有經濟建設的單行思維,我們的民族就不能更好地豐滿自己的思想。”
“說起中國的古代文明,除了故宮、長城,我們還會講蘇軾、李白的文學價值,會講文天祥、岳飛的精神價值。除了不斷建起的高樓大廈,我們還要反觀自身對世界文明做出了怎樣的貢獻。”陽光媒體集團主席楊瀾委員強調,“這個時代,我們有很多的道德困惑,提倡文化建設不僅要強調文藝作品的創造,還包括社會精神價值的建設,就像一個青年,強健的身體需要成熟的大腦去駕馭,國家也是如此。”
“要從教育小學生過馬路走斑馬線,與人交往要禮貌等最基礎的道德建設做起。”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院長馬勝榮委員強調,文化發展不能只看搞了多少項目,應更加注重無形的道德風尚與精神價值,因為最基本的道德水平才是國家整體文化水平的體現。
不能忘記文化的內需,特別是數億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潘雪紅代表
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使整個民族能夠審時度勢,借助歷史的經驗和已經積累的文化優勢,找到當前文化發展急缺的命題和課題,把人力、物力、財力更好地用在文化發展的刀刃上。
很多代表委員認為,建設文化強國,一方面要依靠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積累,另一方面也要依靠創新意識作為“起飛之翼”。
加快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十分重要。范迪安強調,要緊抓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建設和管理,特別在西部地區以及一些二三線城市加強文化民生工程。對此,廣西團代表潘雪紅有切身感受:“我們提文化強國,一定不能忘記文化的內需,特別是我國數億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強國還需要將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與內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此,中國文聯副主席徐沛東委員認為,對于那些不被市場重視,短期內見不到效益卻會長遠作用于文化發展的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政府應當給予額外支持。同時,文化建設的政策制定以及具體實施,應有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僅僅滿足于當下群眾的文化需求和僅以市場上文化熱點為參照,而要著眼于提升全民整體的文化素養,為高品質、前沿性、具有原創力的文藝創作的產生、傳播搭建平臺。
馬勝榮認為,我們現在每年出版的圖書數量非常可觀,有的作家一年一部,甚至一年幾部長篇小說,可是有多少作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文化產品與其他商品不同,有些商品不實用我們不用就好了,但是文化產品不好的話,對人的長期危害不可估量,文化產品的評價尺度要關照到能否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心理素質和社會公眾道德。
- 上一篇:
-
吸引社會資本 助推文化產業:訪全國政協常委鄭惠強
已是第一篇
-
吸引社會資本 助推文化產業:訪全國政協常委鄭惠強
- 下一篇:
-
大膽實踐 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已是最后一篇
-
大膽實踐 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