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何水法一直密切關注著傳統建筑遺存在當代的生存狀況,針對近年來許多城市拆除文物保護建筑和名人故居的現象,他以“重視城市文脈保護”為角度向今年兩會提交了提案。
何水法說,城市是社會文化的薈萃、建筑精華的聚集和科學技術的結晶。城市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建筑單元作為完整表達城市風貌的文脈,近年來正快速的消失,已經威脅到了城市形態的特殊性和延續性。在當前提倡大力發展文化的背景下,他倡議將對城市文脈的保護上升到與環境保護等同的高度。
在提案中,何水法以北京市東城區北總布胡同3號四合院(現為24號院)的梁林故居被拆除為例,分析當前此類違規、違法拆除歷史遺留建筑的現象,得出當前保護歷史遺留建筑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以及量刑偏輕的結論,并對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了闡釋,他認為,隨意拆除歷史建筑而得不到應有的處罰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保護與房地產開發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何水法指出,建筑保護與新房開發之間的矛盾反映的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們對文明、利益以及后人持有何種態度與責任的問題。
針對當前中國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現實,何水法呼吁社會尊重歷史、敬畏法律、認識到文物和環境同屬不可再生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損失將無法彌補。因此,他倡議保護城市文脈,并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何水法指出,保護城市文脈首先要根據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調整目前關于建筑保護的法律法規處罰過輕的問題,對于破壞重要文脈建筑的,要按照評估價值進行高倍處罰,達到一定標準的需追究刑事責任。其次,要抓住目前城市建設速度放緩的時機,對城市規劃和歷史建筑遺存進行細化調研,制定出有中國特色的、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的城市文脈保護方案。
何水法說,我們要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在十七屆六中全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相關思想指導下,把城市文脈保護作為聯系傳統與創新的一個有效橋梁,為新時期的文化建設和社會生活打造一個既有國際水準又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平臺。
- 上一篇:
- 下一篇:
-
(代表委員議政錄)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點燃民間激情
已是最后一篇
-
(代表委員議政錄)文化產業大發展必須點燃民間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