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櫻花爛漫喜迎兩會。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攝
過去的2011年將“不確定”留給了2012年的中國經濟:世界經濟形勢嚴峻而復雜,復蘇之路不穩定也不確定,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蕩;國內經濟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前行,機遇與風險如影隨形,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仍很突出。
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中國只能選擇堅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堅定,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決心更加堅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堅定。
最大的動力,是轉型
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呈現逐季回落態勢,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明顯減弱,世界銀行在展望全球經濟形勢時也認為2012年將是“非常困難”的一年。
數據看似不夠樂觀,但代表委員們卻對2012年滿懷信心:“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經濟絕對不會出現硬著陸,未來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平穩快速發展態勢。”
“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2012年中國經濟將秉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承前啟后、繼續鞏固和發展‘十二五’時期開局的良好勢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代表指出,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根據經濟形勢的新變化、新特點,統籌處理速度、結構和物價三者之間的關系;又要戰略性地把握時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合理的轉型戰略應當是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同時,盡快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代表強調,必須突出實體經濟的發展,以強大的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為支撐,將泡沫經濟“關進籠子”,讓虛擬經濟處于可控范圍。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委員認為,在提升發展質量的導向下,經濟增長指標一定程度的適度柔性回調,恰是宏觀調控的意圖所在。“今年的經濟增速可保持在8%左右,不影響中國經濟追求‘好’字當頭的態勢。相反,是對于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一種配合。”賈康提出,既要對潛在風險做好應對準備,又要對未來保持足夠的信心。
最大的考驗,是改革
2月份以來,多位中央領導在全國各地展開集中調研,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所到之處,問得最多的是民生,說得最多的是改革。
30年過去了,如今中國又站在新的改革關口——人們呼吁通過改革實現新跨越。
勞動力成本上升、民間金融高利貸現象、部分小微企業經營困難……一些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開始在轉型過程中凸顯。“國內經濟一些體制上的問題,特別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需要認真加以解決,而解決所有問題依然要依靠深化改革,別無他途。”鄭功成代表明確表示。
他分析說,今后改革面臨著雙重挑戰:既要通過改革掃除原有計劃體制遺留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與阻力,如政策性壟斷的延續、原有行政體制的相互掣肘、傳統的城鄉分割分治等;又要對30年來改革中出現的偏差進行矯正,如經濟社會發展的失衡、利益分配格局的失衡、勞資關系的失衡、財稅體制的失衡、城鄉及地區發展的失衡等。
在陳佳貴代表看來,經濟增速最好保持在8%到9%之間,“不能為了保高增長速度,忽視經濟結構調整,更不能惡化經濟結構,增加今后調整的難度。”
“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須依靠改革。”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認為,改革重在做好“頂層設計”,一要破除改革的“碎片化”,打好政策“組合拳”,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二要破除改革的“應急化”,防止停留在局部問題上的“小修小補”;三要破除推動主體的“部門化”,防止讓既得利益者設計和推動改革。
最大的期待,是民生
兩會前夕,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依法保障農民土地權益,著力解決當前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上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方面的突出問題。
不止于此。未來5年計劃以平均每年13%的速度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首次明確了“地溝油”犯罪行為將受到嚴懲,最重可判死刑;規范出租車企業勞動關系,要求出租車司機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多項惠民利民政策相繼出臺。
“民生是國家發展的恒久動力。”鄭功成代表一語中的:“眼下公眾在教育公平、就業質量、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社會公平、民主法制等方面的期望與訴求持續攀升,這既是國家發展的動力,更是必須妥善應對的挑戰。”
鄭功成表示,財富“蛋糕”既要做大,也要分好。長期以來,收入分配格局失衡使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導致內需不足、消費不旺。而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勞工成本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也直接影響到民生持續改善。“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環境可持續三者客觀上已經密不可分,它們之間能否實現良性互動,將決定著中國能否實現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
辜勝阻代表則把目光投向了當前小微企業的生存困境,“既要通過財稅、金融改革為其‘輸血’,切實減輕小微企業資金負擔,又要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全面提升他們的‘造血’功能。”
據賈康委員介紹,今年財政政策的重點將放在結構性減稅上,“包括對企業創新加大扶持力度,加大企業研發和服務業的減稅幅度等”。
“必須通過一系列民生改革來促進社會公正,打破政策性壟斷,實現平等就業,消除權力尋租和貪污浪費,要以推進社會共享替代鼓勵先富,使之成為國家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社會變革的新引擎。”鄭功成說。(記者 溫 源 曾 毅)
- 上一篇:
-
網民最關心的今年兩會議題
已是第一篇
-
網民最關心的今年兩會議題
- 下一篇:
-
(兩會新華快評)用實體經濟夯實民生基礎
已是最后一篇
-
(兩會新華快評)用實體經濟夯實民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