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何宗渝 王希) 6月29日10時03分,在遨游太空303小時16分鐘后,神舟九號安全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標志著我國成為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6月27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下潛至7062米深海,創造了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下潛新紀錄……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船重工、中國電科……在這些重大科技項目的背后,無不鐫刻著國有企業的深刻印記。
“在抗震救災的一線,在航天航空的一線,在自主創新的一線,在‘走出去’的一線,在高風險、低回報的一線,都能看到國有企業的身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說。
人們依稀記得,在1998年國有企業最困難的時期,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國有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國企難,改革更難,“改革脫困”成為20世紀末最為沉重的經濟話題之一。
在經歷艱苦卓絕的“改革脫困”后,黨的十六大決定啟動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
從2002年到2011年,國有企業以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7.6%、利潤年均增長22%和稅金年均增長17.9%的穩定高速發展,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2011年全國國有企業營業收入達到367855億元、實現利潤22556.8億元、上繳稅收29934億元;從2002年到2010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實現利潤分別增長了3.8倍、3.8倍和7.2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和平均資產收益率分別提高了3.8個百分點和4.1個百分點。
事非經過不知難。沈陽化工集團總經理王大壯對“改革脫困”時期的一幕幕仍難以忘懷:“一個個知名企業陸續倒閉破產,數以萬計的職工下崗,不時還有人上訪、堵馬路……下崗讓他們很難接受,但如果不改革,企業只會越陷越深,就是死路一條。”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從頭越 看贛州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從頭越 看贛州
- 下一篇:
-
地鐵: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已是最后一篇
-
地鐵:讓城市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