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干事班德林與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一起為中國舞龍點睛。
安徽工藝師在做鑄胎掐絲琺瑯。
上海絨繡工藝師在制作京劇大師梅蘭芳肖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與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共同為亞太中心揭牌。
外國民間藝術家在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本版圖片均由記者諶強攝
編者按
“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文化部門的不斷努力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新時期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得到普遍認同,并逐漸深入人心,全社會積極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勢頭方興未艾。
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頒布施行,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全面依法保護的新階段。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突出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性,并強調要“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七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今天,在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際,我國正處在經濟持續增長、發展方式轉型的關鍵階段,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公眾對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日益深化,“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已奠定良好基礎,為“十二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笆濉逼陂g,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將由起步階段的基礎性工作轉到深入進行科學保護的發展階段。
1.為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來說,2011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10年2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6月1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施行?!斗俏镔|文化遺產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戰略布局中頒布的一部重要法律,不僅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豐富了我國法律體系的內容,而且是我國履行國際公約義務的重要體現,為促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作出了積極貢獻?!斗俏镔|文化遺產法》的出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的長期實施和有效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這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入了依法保護的新階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出臺后,文化部和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學習、宣傳和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活動。文化部組織召開了貫徹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專家座談會,印發了《文化部辦公廳關于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通知》,配合全國人大編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指南》,與國家民委共同組織翻譯出版了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朝鮮文、彝文、壯文等7種文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各?。▍^、市)結合“文化遺產日”等,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宣傳和學習培訓活動,向社會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出臺和實施,文化部及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十二五”規劃進行了完善,對相關工作計劃進行了適當調整,使其更加符合法律的要求,進一步廓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科學規范、深入發展的思路,提高了保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文化部開始制定出臺《境外組織和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管理的暫行辦法》等配套性法規,將法律設立的調查制度、代表性項目名錄制度、傳承與傳播制度等進行細化,轉化為各項長效工作機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各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也積極完善地方配套法規建設。云南、貴州、廣西、福建、江蘇、浙江、寧夏、新疆、廣東等省區先后出臺了地方性法規。河北、山西、內蒙古、湖北等省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也已列入省人大、省法制辦的立法計劃。
- 上一篇:
-
中國出版業“走出去” 見證輝煌十年
已是第一篇
-
中國出版業“走出去” 見證輝煌十年
- 下一篇:
-
主流電影的新發展與新收獲(十八大獻禮作品·創作選評)
已是最后一篇
-
主流電影的新發展與新收獲(十八大獻禮作品·創作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