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中國自覺 推動文化大發展(輝煌10年)
發表時間:2012-11-02   來源:人民日報

  圖片說明:
  圖①:在第二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上,藝人在演示包頭剪紙技藝。李勝利攝
  圖②:國家大劇院資料圖片
  圖③: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喬廟鄉馮丈村農家書屋,孩子們在翻閱圖書。馮小敏攝
  圖④: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資料圖片
  視覺統籌:宋 嵩 蔡華偉 張芳曼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高度的文化自覺既是一個民族自尊自強的表現,也是促進國家進步的基礎。黨的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在文化發展上大膽解放思想,以新的文化自覺推動文化跨越式發展,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使中國文化的面貌煥然一新。

  體制改革:從“臥虎藏龍”到“龍騰虎躍”

  如果說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場偉大變革,那么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決定中國文化命運的一場偉大變革。這場規模空前的變革使文化資源從政府的襁褓中掙脫出來,使文化活力從體制藩籬中釋放出來,生動地詮釋了文化自覺所蘊含的偉力。

  “文化體制改革之前,我們是臥虎藏龍;文化體制改革之后,我們是龍騰虎躍。”十八大代表、大廠評劇歌舞團演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支部書記趙德平說,改制以前,盡管當時的大廠評劇團在打破鐵飯碗、主動走市場方面做出了一定探索,但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仍讓他們深感束手束腳。“人事權、財權都不在我這兒,想要的人進不來,一年演不了幾場戲,干多干少差別不大,大伙兒都沒積極性。”趙德平回憶,有一年春節,團里為了給職工多發點錢,趕排了一出傳統評劇《花為媒》,結果只賣掉7張票。

  現實催人警醒,改革勢在必行。2009年,大廠評劇歌舞團整體轉企改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由事業單位轉變成企業。3年來,股份公司大刀闊斧進行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員工人氣高漲,排節目、搞策劃、練功夫,一派熱氣騰騰的景象。目前,大廠評劇歌舞團每年演出200多場,收入超千萬元,演出已經預訂到了明年春節。

  “出人、出戲、出效益,這就是我對文化體制改革的評價。”趙德平說。

  目前,我國新聞出版、廣電、國有文藝院團基本完成全行業的轉企改制。隨著市場主體的激增,我國文化生產力顯著增強,主要文化產品的數量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規模迅速挺進世界前列。

  近10年特別是十七大以來的這5年,我國文化領域的幾乎所有統計數字都在刷新紀錄,中國文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而這一切正是來自文化體制改革——這一黨中央站在戰略高度提出并推動的偉大變革。

  十八大代表、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書記蔣建國說:“實踐證明,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改革帶來了思想的大解放、觀念的大轉變、事業的大跨越、產業的大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蔣建國認為,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文化強國戰略”的認識和探索,是十六大以來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十六大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到十七大將“文化軟實力”寫入大會報告,到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從完整意義上提出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制定完整的“文化強國戰略”,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于世界大勢有清醒的認識,對文化的戰略地位高度重視,對文化建設規律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這一切有力地提升了國家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產業:從拒之門外到主動擁抱

  十幾年前,吉林漫畫家金城懷揣打造一個動漫王國的夢想去工商局登記注冊漫畫公司,沒想到竟被拒之門外,理由是企業注冊門類里沒有這樣的公司。金城說:“那個時候大家還不知道,文化可以作為產業來發展。”直到2000年,隨著“文化產業”一詞被寫進中央的正式文件,創辦文化企業的熱潮席卷全國,金城才夢想成真,于2002年創辦了《漫友》。

  這一戲劇性的轉變只是發生在過去10年里的一個小插曲,但卻凸顯了中國文化發展理念的巨大變遷。從12年前中央文獻中首次使用“文化產業”一詞到2009年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再到2010年中央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10余年間,文化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自發到自覺,顯示出驚人的活力和美好的前景。

  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發布的數字,2010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2.75%。其中北京、廣東、江蘇、山東4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均已突破千億元,成為當地的支柱性產業。

  文化產業正在推動中國向世界出版大國、影視大國、動漫大國、演出大國邁進:2011年,我國新聞出版業增加值突破1.46萬億、電影票房突破131億元、動漫產業突破470億元、演出155萬場、觀看演出的觀眾7.4億人次。

  十八大代表、中國出版集團總裁、黨組副書記譚躍說:“作為一名文化體制改革的親歷者、實踐者和見證者,近10年來,給我思想沖擊最大的觀念就是,一個文化企業一定要順應市場化改革的歷史潮流,遵循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的基本規律,不僅要成為一個自主經營、自我約束的市場競爭主體,還要成為一個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文化貢獻和市場價值有機結合的,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的文化企業。”

  他的觀點也得到了十八大代表、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于殿利的認同,于殿利說:“文化產業的大發展與轉企改制有直接關系。發展文化產業就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文化產業又叫文化創意產業,沒有人的創造性的發揮,文化產業就失去了根本。因此,我認為最近10年里,就文化發展理念而言,影響最深刻、最深遠的莫過于‘轉企改制’。這的確體現了國家新的文化自覺。”

  文化為民:讓藝術的脈搏貼緊人民的心跳

  10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大潮洶涌,文化理念的變革日新月異,但變化的是體制機制、是形勢環境,不變的是文化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這一理念經歷了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經歷了消費觀念的變遷,越發顯示出寶貴的價值。

  對于十八大代表、遼寧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宋國鋒而言,過去10年里話劇這門藝術戲劇般的境遇使他對于“人民藝術劇院”中的“人民”二字,有了更深的體會。1993年宋國鋒接任遼寧人藝院長一職時,正是話劇從80年代的鼎盛期驟然跌落的開始。隨著電視機和VCD的普及,所有舞臺藝術甚至連電影在內開始了一段漫長的衰落期。“一個總的感覺就是觀眾越來越少。”宋國鋒說,有一年劇院排演的一部反映金融改革的新戲《銀行家》,臺下只來了7位觀眾。

  當時正值電視劇《渴望》播出,那萬人空巷的觀劇熱潮給了宋國鋒巨大的啟發。“老百姓這么愛看《渴望》,不就是因為它演的是咱老百姓自己的事嗎?反映百姓的生活和心路歷程,就會贏回觀眾!”

  隨后的日子里,遼寧人藝相繼推出了《凌河影人》、《矸子山的男人女人》、《黑石嶺的日子》、《父親》等現實主義題材的佳作。好戲不愁沒人看,觀眾又重新回到了久違的劇場。這些劇最少的也演出了200多場,其中《父親》這部反映國企改革下崗職工的話劇已經演出555場,成為遼寧人藝的保留劇目。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名字里有‘人民’二字,我們的創作不管什么題材,始終把人民性放在第一位。”宋國鋒說,“這聽起來像套話,卻是我們實實在在的體會。創作如果離開了人民,是沒有生命力的。”

  對于“人民”二字,十八大代表、農村電影放映員馬恭志的體會同樣深刻。20余年里,他用孱弱的肩膀挑著沉重的電影放映機走遍了周邊鄉鎮1000多個村寨,放映1.1萬多場次電影,觀眾達250萬余人次。馬恭志說,十幾年前,周邊鄉村的農民只能在過節的時候看上電影,每年最多三四次。但隨著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的實施,現在每個村都能保證每個月看上一場電影。

  事實上,近10年是我國基層文化建設力度最大的10年。主要面向農村基層的文化惠民工程如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加速推進,目前已經覆蓋有條件的行政村,正在向自然村延伸。(記者 張賀)

責任編輯:項麗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16028&encoding=UTF-8&data=AA36PAAAAAcAAClCAAAAAQAv5Lit5Zu96Ieq6KeJIOaOqOWKqOaWh-WMluWkp-WPkeWxlSjovonnhYwxMOW5tCkAAAAAAAAAAAAAAC4wLAIUBjVXXb3YvW6QYx-hnjCs89v2idgCFAZqWTJsMG8YT0JMQ-gFRmft5706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16028&encoding=UTF-8&data=AA36PAAAAAcAAClCAAAAAQAv5Lit5Zu96Ieq6KeJIOaOqOWKqOaWh-WMluWkp-WPkeWxlSjovonnhYwxMOW5tCkAAAAAAAAAAAAAAC4wLAIUDgzEsGX5dppNmR0JHvGEDI_fRsECFHheGmKvWI8tCFC5bPX5rGopIeHc&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