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十八大“走轉改”大型采訪:文化之花盛放洛陽
國慶前夕,來自洛陽市平樂村的11位牡丹畫師在上海市靜安區文化館展示自己的畫作。新華社發
洛陽牡丹瓷制花車間里,技師正在捏花。崔志堅攝
小小的洛陽市平津縣平樂鎮,已經擁有了正骨醫術、水席和牡丹畫三個產業。一張牡丹畫,不僅火了平樂、活了平樂,也釋放出平樂的幸福。
姚銘自費為群眾訂閱報刊雜志。崔志堅攝
人人都期待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而老來能發揮一點余熱,作點切實的奉獻,則更是一件快事。洛陽有這樣的土壤。
古詩詞文化路燈與宜陽濱河文化廣場相輝映。崔志堅攝
古詩詞文化路燈與宜陽濱河文化廣場相輝映。崔志堅攝
潤物細無聲。文化對于人的內涵與精神塑造從來都是潛移默化的,氛圍在,氣韻在,文化就是有用的,就是有價值的。這個道理,洛陽的一個大男孩在見證。
記者王國平(左)、崔志堅(右)采訪農民畫家郭肖偉。 崔國平攝
采訪手記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的名句,穿越時空,好像依然散發著千年前的墨香。
龍門石窟前的伊河仍在流淌,盧舍那大佛的目光依然肅穆、平靜。一步一步去追尋那目光,令人怦然心動的是古都文化新韻。
10月19日至21日,我們尋訪洛陽城鄉,走進村鎮街道,切身感受到文化從來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在大地上深深扎根、生長,開著色彩斑斕的花朵。
牡丹是這個城市的標志。現在不是牡丹花開的季節,但由于文化建設日漸近身入心,洛陽城鄉依然綻放著朵朵鮮花,開在臉上,開在心里,洋溢著幸福。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展覽將在京開幕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大型圖片展覽將在京開幕
- 下一篇:
-
[十八大代表風采錄] 馬玨:愛攬閑事的地鐵站管家
已是最后一篇
-
[十八大代表風采錄] 馬玨:愛攬閑事的地鐵站管家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