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三a在线,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暖暖 免费 视频 在线观看中国人体,亚洲国产精品suv

(輝煌10年)中國生態 綠色發展新追求
發表時間:2012-11-04   來源:人民日報

  

  圖①:小朋友正在給新栽的樹苗澆水。周建玲攝

圖②:山東濱州“移動課堂”地頭傳農技。劉志彬攝

  文明建設,是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著力為發展提供永續動力。當持續增長的中國經濟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時,持續向好的中國生態正成為一個日益升溫的話題。

  理念創新引領發展變革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并將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新要求。從此,生態文明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全新理念,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確立下來。

  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十八大代表、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說,我們黨清醒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提出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黨的十七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中國生態文明的道路,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是經濟、社會、自然三大系統、三位一體的統一、統籌、協調的發展道路。”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說。

  一綱舉而萬目張。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之下,反思發展誤區,走綠色發展、和諧發展之路,思考與實踐同步推進。

  在國家層面,節能減排目標納入“十一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考核,由此,以節能減排為抓手,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第一個突破口。之后,一系列環境經濟政策的出臺,體現著和諧發展的思想,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引,環境保護優先原則得以落實。“十一五”時期,環境保護部對不符合要求的822個項目環評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等決定,涉及投資近3.2萬億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經成為科學發展的護航員。

  政策措施到位,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初顯。“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9.1%,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6億噸。到“十一五”末,全國二氧化硫、城市和工業領域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14.29%和12.45%。

  與此同時,不攀比發展速度、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成為各地發展的硬杠杠,一份份振奮人心的發展答卷正在鋪展。

  生態建設造福億萬百姓

  從錳三角治理到洞庭湖小造紙廠關停,從生態補償到湘江重污染治理……回顧這5年中一個又一個環保“重大戰役”,十八大代表、湖南省環保廳廳長蔣益民記憶猶新。伴隨著社會各界不斷提出的關切與期許,湖南環保工作也在不斷攀升新的臺階,百姓的滿意度日益提高。

  以人民幸福為發展目標,是黨的一貫追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曾幾何時,“黑色”發展給百姓帶來傷痛,也造成社會的不安定與不和諧。人民群眾的環境訴求不斷提高,環境信訪量居高不下,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不斷攀升。如何解決這些矛盾,還百姓以安康,還社會以和諧?

  “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周生賢如是說。

  解決一切問題都要靠發展,但是靠的是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只有這樣,群眾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帶來的變化,享受到發展帶來的成果。

  生態文明的理念不僅讓發展方式有了轉變,而且發展的目的思路更為明晰。圍繞人民群眾的幸福,一系列工作正在深入推進。

  為彌補過去發展中的環保欠賬,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斷加大污染治理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城市污水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污染控制方面,從原有的常規污染物防治到水、氣、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治理工作全面展開,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而優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更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人民群眾是生態文明的受益者,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經過幾年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如今的貴陽經濟快速發展,生態不斷優化,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氣象。而十八大代表、貴陽市委書記李軍最欣慰的,是全民生態意識的明顯強化。“現在,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理念和行動在貴陽蔚然成風,‘保護環境就是貢獻、破壞環境就是犯罪’已經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共識。誰要是污染了環境,不僅黨委、政府不答應,老百姓也不答應,全社會都不答應。”李軍說。

  綠色發展成為各界共識

  從十七大正式提出生態文明理念至今,短短5年,生態文明的理念像無數顆綠色的種子,在中華大地播撒。

  “以往我們講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其實是將可持續發展提升為綠色發展。”胡鞍鋼教授解釋說,可持續發展要求被動地適應自然的限制條件,綠色發展則要求人類主動把握自然的發動因素;可持續發展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或后遺癥,綠色發展是為后人“乘涼”而“種樹”,增加更多的綠色投資,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既要補上工業文明的課,又要走好生態文明的路,注定是長期艱巨的過程。”正如周生賢代表的分析,5年彈指一揮間,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破題,亟須大力推進。

  如何在復雜的形勢下確保發展不急功近利,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性,需要更多的智慧與探索。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環境保護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周生賢代表指出,必須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這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形勢使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出路所在。他認為,探索和實踐環保新道路越主動越深入,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就越明顯越持久。

  可操作的法律文件是生態文明建設持續的基礎,這樣的指導思想已經在國家層面的規劃、戰略中得以體現。“十二五”規劃綱要的28個指標中,包含有12個資源環境指標,占總數的43%,其中11個為約束性指標。《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將各項考核指標細化,有項目、有資金、有考核,這些必將有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在地方,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也在不斷取得成果。十八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說,來賓就嘗試對承擔不同生態職能的地區實行差別考核,以放緩當前發展速度為代價,實現可持續發展。李軍介紹,貴陽市制定了全國首部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還制定了生態補償機制等一系列地方法規制度,將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一些成功做法通過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

  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的發展中大國,通向生態文明的道路,注定有許多蜿蜒崎嶇。但是行路難,方顯我們的勇氣和信心,方顯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任的精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華民族必將完成這一偉大創舉,生態文明的偉大愿景也終將實現。(視覺統籌:宋 嵩 蔡華偉 張芳曼)

責任編輯:王小偉
分享到: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18008&encoding=UTF-8&data=AA4B-AAAAAcAACk4AAAAAQA377yI6L6J54WM77yR77yQ5bm077yJ5Lit5Zu955Sf5oCBIOe7v-iJsuWPkeWxleaWsOi_veaxggAAAAAAAAAAAAAALjAsAhRBfClYc0djY-hUOoWqr_WDgU4YsQIUD-CKKVeZEAXDj75wxnOH2Yds7r4.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918008&encoding=UTF-8&data=AA4B-AAAAAcAACk4AAAAAQA377yI6L6J54WM77yR77yQ5bm077yJ5Lit5Zu955Sf5oCBIOe7v-iJsuWPkeWxleaWsOi_veaxggAAAAAAAAAAAAAALzAtAhRhwBdCwVqmbb6hVPCImVJGw8grEQIVAJOFICuh3vfYB8HL4kqT0xZc94jJ&sitei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