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輝煌成就,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為此,我們組約了3篇文章,從全球視野和國際比較中解讀“中國道路”,以饗讀者。
在國際比較中解讀中國道路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張維為
中國以西方不認可的道路迅速崛起,給世界帶來了相當的震撼。
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30多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增長,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超過西方七國中的6個國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如果以脫貧人數為指標,中國過去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超過了世界上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總和,世界上70%的脫貧是在中國實現的。如果以經濟增長幅度為指標,中國的成就超過所有轉型經濟國家的總和,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擴大了約18倍,而轉型經濟國家總體上為1倍左右。如果以趕超發達國家為參照,中國已經形成了人口至少3億(約等于美國的人口)的“發達板塊”,這個板塊在硬件和軟件的許多方面可以和發達國家競爭。
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德國國際問題專家說:“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沒有北京的參與,任何全球性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泵绹鴮W者認為:“全球化讓世界變小,中國讓西方——其價值觀、原則和標準——變小。”
中國的發展超出唱衰中國的西方預言家的想象。北京政治風波、蘇聯解體、鄧小平逝世、非典肆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金融危機等,都是西方預測中國崩潰的時間節點。然而冷戰后20多年,中國非但沒有亂,反而綜合國力與日俱增,“中國崩潰論”在事實面前崩潰了。曾提出“歷史終結論”的美國學者福山主動修正自己的看法:“‘中國模式’的有效性證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人類思想寶庫要為中國傳統留有一席之地?!?/p>
與歷史上其他大國的崛起一樣,中國如此迅速的發展也伴隨著社會利益調整帶來的各種問題和陣痛,但中國發展的實踐證明,中國有能力應對和處理崛起中的各種棘手問題。中國成功的關鍵是已經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的前景。解讀中國道路需要抓住4個重點,即思想、改革、開放、政黨,具體說,就是中國所確立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中國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之間的互動關系,中國獨立自主的對外開放戰略,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中國共產黨。
“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思想就是力量,科學的思想在照亮人們精神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人們生活的物質世界。從1978年底開始,中國正式把鄧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確立為指導各項工作的思想路線,中國因此也擺脫了東西方各種教條主義的束縛,開始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
“實事求是”的理念使中國人經歷了一個從相信“文革”時的烏托邦到相信理性和實踐精神的轉折。某種意義上,中國提倡的“實事求是”與歐洲啟蒙運動提倡的“理性至上”有共通之處:雙方都擺脫了僵化的意識形態束縛,突出了人的理性精神,并且都推動了各自劃時代的工業革命。但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實事求是”是中國古老文化傳統與現代文明互動的產物,它擺脫了西方理性主義包含的惟我獨尊等歷史局限。西方的理性主義在創造了偉大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歐洲中心主義、殖民主義等惡果。中國的實踐表明,與西方理性主義指導下的西方崛起不一樣,“實事求是”指導下的中國崛起,沒有給世界帶來戰爭,而是帶來了持續的和平和大量的發展機遇。
“實事求是”提醒國人不要相信東西方的任何教條,而是要客觀地觀察和研究所有的事物和問題,并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比如,西方這么多年在世界各地不遺余力推動所謂“民主化”,看一看其實際效果,人們就不能不質疑:為什么移植了西方民主的國家和地區,不是崩潰就是解體,不是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進步,而是經濟滑坡、社會分裂、持續動亂、貪腐更甚?為什么整個非西方世界都找不到一個通過“民主化”而變成現代化強國的例子?為什么“民主”的西方國家今天一個接一個陷入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乃至政治危機?
“實事求是”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中國人通過比較各國發展道路發現:在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方面,蘇聯集權模式沒有成功,西方民主模式也沒有成功,因而決定借鑒人類文明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改革束縛中國發展的一切制度和做法,逐步摸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并非完美無缺,但在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現代化方面,確實取得了其他道路難以比擬的成就。在“實事求是”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搞本本主義,推動大膽而又審慎的體制改革和創新,避免了照搬西方模式的政治浪漫主義和經濟浪漫主義,為中國今天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的良性互動
中國穩健改革模式取得了成功??v觀世界社會主義國家過去的變革,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保守改革模式”,即政治體制完全不動,只對經濟體制進行有限的改革。第二種是“激進改革模式”,如蘇聯和東歐,對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進行激烈的變革。第三種是“穩健改革模式”,即中國模式,其特點是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輔之以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在內的全面改革,形成各項改革之間的良性互動。而政治改革的重點,是為經濟改革和民生改善鋪平道路。這三種模式中,中國模式無疑是最成功的。中國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利遠大于弊:中國避免了大的動亂,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充滿活力,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相比之下,“保守改革模式”的結果是經濟和社會均缺乏活力。“激進改革模式”則代價巨大,甚至是災難性的。蘇聯以政治改革為主軸,用經濟改革來輔助政治改革,后果是國家迅速解體,經濟全面崩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人均壽命一度降到60歲以下。東歐國家的經濟也都經歷了10多年的衰退,現在又陷入金融危機的困境。
中國的迅速崛起離不開政治改革。這些改革的內容包括:徹底終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使人民可以追求正常的物質利益和精神文化生活;為歷次政治運動擴大化的受害者平反,使他們的知識和才干得以發揮;廢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進行了村民自治為代表的多種基層民主試驗;廢除了領導干部終身制,建立了國家公務員制度;改革了社會管理體制,大規模城鄉人口流動增強了社會經濟活力;轉變政府職能,大規模削減了各種行政審批;政府重大決策均進行廣泛民主咨詢,人民政治參與的渠道和形式逐步擴大和豐富;建立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管理體制等。
中國改革某種意義上是一個不斷解決政企不分、政經不分的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互動的過程。有些人認為,中國經濟改革進步很大,但政治改革滯后,所以造成了今天的很多問題。其實,只要對中國政治略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特定環境下,走出舊的“政治掛帥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的過程只能是一個政治變革的過程,因為舊體制的特點是政企不分、政經不分(如企業是黨政企三權合一,農村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確實把許多政治改革的措施寓于經濟改革之中,圍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來推進。例如,廢除人民公社是一場涉及中國大多數人切身利益的政治改革,但它的出發點是調動農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積極性,這種高度務實的政治改革給人民帶來了巨大利益,同時也為中國農村引入了新的政治制度安排。同樣,在國企改革、銀行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都包含了許多政治改革的內容。這種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的良性互動展現了一種政治智慧,它化解了單向度推進政治改革可能帶來的巨大政治風險,防止了西方在許多國家推動的空對空的政治改革,避免了許多國家因激進政改而造成的政治動蕩乃至國家解體。中國的改革使中國模式可以與任何一個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國家競爭而勝出。下一步的改革當然不是像戈爾巴喬夫那樣否定自己的制度,而是首先要自信地肯定中國成功的政治制度因素,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集思廣益,不斷改進和完善政治制度,最終真正實現對西方模式的超越。
- 上一篇:
-
黨的十六大以來哈爾濱理論武裝工作綜述
已是第一篇
-
黨的十六大以來哈爾濱理論武裝工作綜述
- 下一篇:
-
解放思想: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已是最后一篇
-
解放思想: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