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精神
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相繼落幕,習總書記在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國內文藝界的熱烈探討與響應。一時間,“文化自信”“服務人民”“創新創造”“堅守理想”等伴隨著總書記的講話而生的熱詞頻現于媒體,成為眾多文藝工作者津津樂道的字眼。其中,“文化自信”可謂是這次文代會作代會上最引人矚目的詞匯。 在文藝創作中樹立起文化自信的大旗,讓中國聲音傳播到世界的角落,將民族文化擢升到全人類的高度,種種光輝愿景不斷激勵起文藝家們進一步燃起內心的創作激情,以作品為舟傲立于時代潮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文化的繁榮發展。”中國劇協理事、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院長尹曉東說。古有“文章經國之大業”之箴言,今有“文運與國運相牽”的至理。文化自信的有無,正是與民族復興的脈動緊密相連。 “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文化自知的基礎上,歷史虛無化、褻瀆祖先、褻瀆經典等都是不可取的。”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的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自信的重要來源,即是歷史和經典。歷史需要經典來傳承,經典需要歷史去深化,兩者相輔相成。毫無疑問,相對于許多皮焦里生、懸浮半空的“空心蘿卜”作品,許多經典正是吸收了歷史中提供的精神鈣質,從而獲得建構整個民族生命體統的力量。 近幾年,在影視、綜藝行業的帶動下,資本邏輯取代了藝術邏輯成為當下文藝創作中的一種“霸權”。在資本的“循循善誘”之下,深受國外影響的架空和解構成為風行一時的文藝樣式,不洋不土的幻想作品也開始大行其道,厚重有歷史感的經典文本卻無人問津。這對我們無疑是一個警示:在西方文化中心論下不平等的文化等級體系依然存在,我們的文藝家們正面臨著一場爭奪文化陣地的“白刃戰”。 如今的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軍事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了不起的成就,要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提升文化軟實力就迫在眉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中國文化的鋒芒在全世界范圍內脫穎而出,就離不開“文化自信”這把磨刀石。國內的文藝家們作為民族文化的承載者,則須磨礪鋒刃,敢于亮劍,唯有在文化自信中融入足夠的學識、專注和創造力,才有可能牢牢地堅守住“大本營”,展現自身的魅力。 而對中國影協副主席、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導演黃建新來說,他更傾向于將自信凝縮于“英雄”二字之中,將其打造為文化傳播最有效的載體。“英雄的情懷一直是深藏在這個民族的內心的,其他國家的主流文藝也在打造他們的國家英雄,我們也可以。要相信我們的觀眾,相信我們的人民,他們對藝術有自己的標準、情懷和自信。” 2015年以來,取材于京劇樣板戲的電影《智取威虎山》獲得一片叫好聲,沉寂多年的革命英雄楊子榮不僅在國內,甚至在海外也收獲了眾多“粉絲”和良好的口碑。今年的《湄公河行動》同樣與英雄相關,緝毒警的英勇事跡感人至深,也憑此悄然樹立起我們的大國形象。對英雄的歌頌和禮贊,一度被不少人認為陳舊過時,但這卻是所有人內心不可抹殺的情感需求,也是文化自信的淵藪之一。 文化自信從歷史中發源、在經典里脫胎,以英雄為承載,從一開始就打上了我們這個民族最鮮明的烙印。但與此同時,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當唯我獨尊、自高自大。文化自信的更高境界,在于海納百川與“和而不同”的胸懷。“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君子和而不同,尊重文化多樣性正是我們構建文化強國應有的意識。”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黃會林在參加文代會時如此說道,“這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自古以來,文藝都承載著反映偉大時代,傳承民族精神的重任。無論是古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還是當代文藝家“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情操,都需要文化自信作為那一抹濃重的底色,需要這一聲文藝宮調中的“黃鐘大呂”。唯有如此,我們的步伐才會足夠堅實,兩肩才堪擔當大任。(作者 顧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