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
在不同時代,都有哲人喜歡仰望蒼穹。推演未來的圖景,看清命運的模樣,一直是人類不可抑制的渴求。
然而,對今天的世界,盡管先哲們有足夠的智慧,卻還是缺乏足夠的想象。
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閉,掀起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讓大洋彼岸香港的售樓處,也掛出“跳樓價”的廣告牌;3D打印幾年前還是一個“概念”,而現在商家可以聯系到各國設計師,為世界任何地方的顧客打印出專屬禮品。
每天,從太平洋之濱到大西洋沿岸,從應對氣候變化到打擊恐怖主義,各種國際會議不停歇地討論著全球性議題。此時,中國浙江生產的小小自拍桿,正準備登上遠洋貨輪,去往18000公里之外的里約熱內盧。
今天,每一秒鐘都是馬克思所說“世界歷史”中的全球性時刻。一個嶄新的世界,倒逼著全球治理的升級,呼喚著世界觀念的轉變。
“合作共贏,就是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舟共濟,權責共擔,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2012年11月,關于人類命運,中共十八大報告里一段文字引發世界的關注。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第一次向世界傳遞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
兩年多來,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習近平主席62次談到“命運共同體”。那些深蘊哲理的論述告訴世界,中國人民期盼著同各國人民一起,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
(二)
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判斷,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感言;從“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號召,到“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的部署;從“共筑亞太夢想”的呼吁,到“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的方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對命運共同體的不斷闡釋,把握人類利益和價值的通約性,在國與國關系中尋找最大公約數。這是智者的思慮,也是時代的命題。
“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這是“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政治新道路。求同存異,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聚同化異,國家無論大小強弱,涉及大家的事情要共同商量。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
“水漲荷花高”“獨行快,眾行遠”“一棵樹擋不住寒風”。這是“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的經濟新前景。通過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在共同發展中尋求各方利益的交融點,讓每個國家發展都能同其他國家增長形成聯動效應,相互帶來正面而非負面的外溢效應,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挑戰。
“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這是“命運與共、唇齒相依”的安全新局面。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要以通盤考慮兼顧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安全治理;要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反對訴諸武力或者以武力威脅;要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用發展消除安全隱患滋生的土壤。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是“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氣象。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文明的對話是平等相待而不是居高臨下,是相互欣賞而不是相互貶損,是彼此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文明才能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人類命運共同體,交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我們追求的是中國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國人民共同的福祉”。
人類命運共同體,體現于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中國告訴世界,“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
人類命運共同體,蘊涵于中國堅持的正確義利觀。中國向世界宣示,“中國發展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我們絕不做損人利己、以鄰為壑的事情”。
從國與國的命運共同體,區域內命運共同體,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一次次深入闡述中國主張。這一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全球觀”,表達了中國追求和平發展的愿望,體現了中國與各國合作共贏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的“中國方略”。
(三)
什么樣的觀念,才能讓世界實現永久的和平?什么樣的方式,才能讓各國實現持續的發展?什么樣的思想,才能讓人類打破文化的隔閡?什么樣的行動,才能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經感嘆,在每一個時代,政治家們都嘗試著尋求和平,然而“和平總是地區性秩序,從未能建立在全球的基礎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來500年里,無論是戰船巡行大洋的西班牙還是號稱“日不落”的大不列顛,無論是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還是維也納體系,無論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烈廝殺,還是冷戰時代的兩強爭霸,國際秩序變遷背后的“世界觀”始終無法突破一己的利益考量,持久和平成為難以實現的夢想。
1968年,年近八旬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與日本哲學家池田大作進行的“展望二十一世紀”對話中,這樣反省西方政治傳統:“自從羅馬帝國解體以來,西方的政治并沒有致力于重建統一,而是破壞性地企圖阻止統一。”
如何建設“美好的世界”?有人提出“霸權穩定論”,主張打造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級大國來統領國際事務;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論”,主張各國弱化主權,制定共同的規則來管理世界;有人提出“普世價值論”,主張推廣某一種自認為“先進”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來一統天下。
然而,這些理論帶來的,卻是近年來經濟低迷、地緣動蕩、恐怖危機、文明摩擦,西方學者甚至驚呼人類正在走進“失序的世界”。政治評論家米什拉在英國《衛報》發表文章指出,時至今日,西方仍然深受殖民時期“文明與野蠻”的二元思想影響,并自視為優越文明,把自身理念強加于世界各國。
如果說,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列國競逐是國際秩序的“1.0版”,西方取得優勝、世界分為南北是國際秩序的“2.0版”,那么,現在正是孕育“3.0版”國際新秩序的階段。《聯合國憲章》序言中說,為保護人類和尊重人權,需要“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這是人類和平的種子,是重構新秩序理當遵循的原則。
回望過往,不同宗教、種族、國家之間的割裂、沖突、戰爭在整部世界史中無處不在,如何走出陳舊思維的陷阱,避免重復歷史的苦難?
“弱肉強食、叢林法則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強權獨霸不是人類和平之策。贏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類發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共贏而不是零和,才是人類社會和平、進步、發展的永恒主題。”來自中國的思索,勾畫了人類文明基本的價值坐標。人與人,國與國,需要守望相助,弘義融利,心心相印,風雨同舟,勇擔責任。因為,命運休戚與共,夢想相聯相通。
(四)
“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這是拿破侖的一句名言。這里所言的思想,當屬那些準確把握所處時代特征的思想,呈現著對歷史進步的引領力量。
構建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可以勝過利劍的思想。它在當代之所以具有引領意義,正是因為深深地扎根于現實的沃土,呼應著時代的律動。
當經濟全球化讓人們利益相互交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了70億人走向共同發展的可能。當今世界,全球商品總出口額已經達到20萬億美元規模,這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還要多。生產一架波音747客機需要1萬多個零部件,來自中國、新加坡、韓國等世界各國的眾多生產商。世界經濟早已走出一國壟斷,成為無法割裂的整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了找到利益支點,以共同發展讓更多人共享美好未來。
當社會信息化讓整個地球安危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了這個星球走向持續繁榮的可能。2015年全球網民數量將接近人口總數的一半,以互聯網為標志的信息化時代,人類的聯系密度正以空前的速度走向峰值,衛星天線甚至讓南極北極的人們也可以與親朋“網聚”。與此同時,斯諾登主演的“竊聽風云”警醒世人,網絡成為海、陸、空、天之后國家安全的“第五空間”,網絡互聯、信息互通需要更有效的安全保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了迎接技術奇點,在全球安全中讓人們真正相親無間。
當世界多極化讓國家關系興衰相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給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走向持久和平的可能。提出“世界體系”理論的美國政治學家沃勒斯坦認為,我們正身處多中心的“后美國時代”。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二十國集團取代八國集團,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臺。越來越多的國際事務開始由各國共同參與,諸多發展中國家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迅猛前進,客觀上實現了世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了找到平衡點,在新的時代達成政治互信、和諧共存。
人類的先賢告訴我們,“一根原木蓋不起一幢房屋”“孤舉者難起,眾行者易趨”……古老的智慧,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啟迪意義。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已與過去大為不同。突尼斯小販點燃的一根火柴,引發了席卷西亞北非的動蕩;美國華爾街打個噴嚏,全球金融系統都要感冒;文化刊物上的意見不合,可以演化為流血沖突;全世界范疇內的信息相通,讓人類社會系統唇齒相依。在這樣的時代,世界各國必須共同討論如何應對經濟危機,如何探尋增長動力,如何改善民眾生活,如何應對各種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決策者不能只顧及本國一時的局部,而需要把眼界放寬,把眼光放長。
法國“年鑒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曾提醒人們,要致力于發現“歷史的結構”,也就是“不受疾風暴雨的影響而長期存在的東西”。有怎樣的胸襟,就能發現一個怎樣的世界。在一個電子地圖甚至能夠顯示實時影像的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讓我們超越時空束縛,以整體意識、全球思維、人類觀念,重新打量這個世界,成為有利于各國長遠利益、有利于國際格局穩定的理性選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和平發展的旗幟下
已是最后一篇
-
在和平發展的旗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