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強國”建設的進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網、懂網、用網,不斷提高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對于文化產業領域來說,就是要推進我國文化產業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孵化新業態、引導傳統業態轉型升級,打造基于互聯網的文化產業發展新生態。 整體發展迅速 轉型問題仍存 在互聯網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信息化進展迅速,但相比于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的信息化,文化產業的信息化仍普遍存在信息化設施、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應用等方面的不足。 信息化設施由“硬”向“軟”轉變不足。由于文化產業受到信息化自主核心技術欠缺以及文化產業起步較晚、文化生態觀念滯后等因素局限,文化產業信息化進展未跟上信息技術更新步伐,現代信息設施建設滯后,高端裝備由“硬”向“軟”轉變不足,表現在“智能化”設施不足,手機等智能終端設備核心部件外部依賴性依然較強,國外智能設備市場占有率高,文化產業發展不僅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在設施設備上受制于人。大數據等信息化產業發展不足,大數據中心建設相對滯后,數據總量不足,難以為文化產業信息化提供有效支撐。 信息化管理由“分”向“統”轉變不足。由于長期形成的政府部門之間的條塊分割、文化企業之間應用系統相互獨立,各系統之間缺乏標準化、規范化和兼容性,不同系統之間文化信息共享和交換難,不利于文化信息的共享和溝通。此外,由于信息資源多頭采集、重復建設,導致數據使用成本高,效率低,“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甚至出現同一數據在不同系統內存在多個來源,造成數據不一致,信息化管理遭遇了數據真實性的挑戰。 信息化應用由“+互聯網”向“互聯網+”轉變不足。傳統的文化產業信息化一般以文化資源為基礎,通過數字化、網絡化的平臺帶動產品開發、產業發展,體現的是“+互聯網”模式。然而在“互聯網+”時代,文化產品的開發、培育首先要引入互聯網思維,利用大數據等信息來指導文化產業發展,但目前基于信息化的文化產業運營管理體系尚不健全,信息化思維主動求變精神、網信技術持續創新能力有所欠缺。此外,各主體存在重系統建設輕數據共享,重運行維護輕業務協同的情況。 多維度夯實 全周期推進 “十三五”期間,網絡強國建設將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將為文化產業信息化提供持續動力。要契合國家宏觀戰略,全面提高文化產業信息化水平,必須從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等多個維度去夯實信息化發展之路。 適應互聯網新生態建構文化產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大力推進以“云-網-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適應互聯網新生態的文化產業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以提高云計算能力為導向,推進寬帶網絡、硬件設施、存儲資源建設,大力提升互聯網寬帶的穩定性和數據傳輸的時效性,打造形成數據互聯互通、安全節能、存儲能力大的大數據中心。以移動互聯網應用為重點,大力加強4G網絡、無線網絡建設,為文化產品和服務信息傳遞提供設施支撐。 圍繞全生命周期推進文化產業數字化。以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生產、銷售、消費以及后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為重點,依托數字化采集與存儲、復原與再現、展示與傳播、虛擬與現實技術,大力推進數字化發展。規范全國各地文化產業數據統計標準,將文化產品和服務信息轉換為標準化的數字代碼,利用現代管理信息系統對數據進行管理。大力提升文化數據的存儲能力,打造基礎數據、業務數據和管理數據一體化的文化產業數據庫。全面推進文化數據的挖掘和開發,積極引導中介服務企業、專業研究團隊對文化產業大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可供企業、消費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門參考的數字資源。 統籌全產業鏈加快文化產業網絡化。利用互聯網技術,引導數字化的文化資源轉換為互聯互通的數據資源,鼓勵文化企業,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服務主體利用互聯網提供產品和服務,鼓勵通過電商、社交媒體、微信、自媒體等網絡渠道,打造文化產品信息發布及產銷合作平臺,鼓勵消費者利用智能終端設備獲取、分享、購買文化信息和服務。推進數字化、網絡化融合,做大一批基于互聯網的跨界文化產業。 注重政策扶持 強化平臺支撐 順應互聯網技術革命發展趨勢,挖掘互聯網帶來的發展紅利,把握三條主線、打造三大平臺、充實三類人才,全面提升信息化能力與水平。 把握三條主線強化政策保障。圍繞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市場環境三條主線,積極完善相關政策體系,從制度層面推進文化產業信息化。完善文化產業信息化扶持政策,加快制定出臺文化產業信息化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政策,加快制定出臺大數據中心建設等相關政策,從有利于文化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媒體發展出發,調整信息化標準等管理體系。完善信息化條件下的執法監管政策,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大文化市場執法力度,加大互聯網環境治理力度。 打造三大平臺強化支撐力量。把握文化產業信息化發展需求,緊緊圍繞創新、“雙創”以及共享發展主題,提升平臺支撐能力。打造創新發展平臺。積極鼓勵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設立文化產業信息化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引導創新成果與文化產業對接,創新項目與現實生產力對接。打造“雙創”支撐平臺,發揮園區基地、骨干互聯網企業等主體的輻射、孵化、引導作用,培育一批文化產業專業空間眾創。打造共享發展平臺,利用互聯網、物聯網、通信網促進文化資源的互聯互通,建立統一的信息共享目錄、數據共享標準和數據交換體系,積極推廣應用研發創意、知識內容眾包,形成共建共享發展格局。 充實三類人才激發信息化活力。挖掘人才資源潛力,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壯大人才隊伍。穩步做大產業人才,鼓勵高校推進文化教學改革,創新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引導企業通過戰略合作推進聯合培養,培育一批實用型產業工人。全力壯大高端創意人才,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高端人才引進機制,完善高端創意人才團隊整體引進制度,優化高端創意人才引進環境。加強信息管理人才培養,加強文化產業人才計算機知識、信息檢索知識等信息能力培育,提升信息化意識、觀念、覺悟、道德和智慧。 (賀培育 陶慶先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