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評述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謀求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實現人民福祉的戰略高度,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大力促進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開辟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境界。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習近平同志指出“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極端重要性,這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 從人類社會發展進入工業社會后,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就成為了一對矛盾。今天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先污染后治理”的過程,傳統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十分昂貴的生態環境代價,教訓極為深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目前已居世界第二位,但與此同時,許多地方、不少領域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無節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導致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這種經濟發展方式若再不改變,資源環境將難以支撐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習近平同志就此指出:“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p> 中國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在更高層次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同志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耙凑障到y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的落實”。為此,他要求,“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以此克服把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力對立起來的傳統思維,下大決心、花大氣力改變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資源利用方式、能源結構、空間布局、生活方式,決不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共贏。 建設生態文明是生產關系變革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種關系需要建立社會規則和秩序。 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基于保護資源環境生產力基礎上的人與社會關系的建立與協調。建設和諧的生態文明就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質上也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現實地看,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解決這種生產關系的滯后,就要依靠根本性變革,也就是說,必須依靠體制改革、制度規范和法治保障。習近平同志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北仨毥⑾到y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首先是依靠改革。習近平同志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系統闡述,提出“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要讓生態系統休養生息,就是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使自然生產力逐步得以恢復;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生產、生活和資源環境需求,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措施,促進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要強化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逐步恢復我國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江河安瀾的自然風貌。 其次就是依靠制度和法治,切實解決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提高生態環境執法的剛性和權威。習近平同志說,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實現和諧生態關乎公平與民生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建設生態文明,不是要放棄工業文明,回到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 習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北Wo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他要求全黨,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 習近平同志也向世界表明,中國將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推動成果分享,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 這是一個負責任大國對世界發出的好聲音,也是對子孫后代傳遞的正能量。(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 胡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