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不僅再一次把堅持文化自信與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并列,而且用“三個更”形容文化自信,充分表明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 堅持文化自信才能更加有定力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圍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堅定文化自信這一主題,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這一系列有關文化的重要論述,不僅深刻回答了新的時代條件下為什么要堅持文化自信以及如何堅持文化自信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而且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是激發全社會勃勃向上的強大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上的自信,凝聚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積淀著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不僅體現于人的一切活動、一切方面,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滲透于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是支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才能更加理性、更加自覺、更加從容和更加有定力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發展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當中。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在堅守的同時,又不斷與時俱進,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情感、價值以及共同理想。這不僅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精神追求,還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獨特優勢。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曾經歷過無數艱難困苦,但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克服困難、自強不息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強大精神支撐。每到重大歷史關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救亡圖存之先聲,為人民、為祖國鼓與呼,猶如一股涌流不絕的甘泉,滋養著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啟迪著中華兒女立身做人的偉大情操,歷史地鑄就著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并始終推動著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當代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人類的希望在東方,而中國文明將為未來世界轉型和21世紀人類社會提供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有理由也必須樹立并堅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來源于在黨帶領下的全國人民之偉大斗爭中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以思想文化新覺醒、理論創造新成果、文化建設新成就,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向前發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加快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發展,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這一系列舉措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顯著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